9月21日,2024广州·长江教育论坛暨第二届“促进教育与科技创新、经济发展更好结合”学术论坛在华南师范大学国际会议厅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由华南师范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高等教育研究院、长江教育研究院、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教育治理研究院联合举办,旨在搭建一个高水平的交流平台,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同时汇聚各方智慧和力量,共同探讨教育与科技创新、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之道,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提供有力智力支持和知识贡献。来自全国各高校、科研机构的200余名专家学者、硕博研究生参加了本次论坛。
论坛开幕式上,华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王斌伟研究员、长江教育研究院院长周洪宇教授、华南师范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高等研究院院长卢晓中教授分别致辞,对各位专家学者的莅临表示了诚挚的欢迎,并指出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在全面推进建设教育强国的背景下,本次论坛进一步深入研究阐释促进教育与科技创新、经济发展更好结合的理论基础和作用机制,对于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推进教育科学人才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开幕式由华南师范大学科学研究院院长张宏宝研究员主持。
上午的主题报告环节由卢晓中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赵庆年教授主持。清华大学原副校长、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一级教授谢维和首先做主题报告,他指出在新形势下,教育与科技创新、经济发展的更好结合已经成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克服教育发展中不平衡现象的重要任务之一,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形态,而通过协调建立新的质量标准则是实现三者更好结合的基本特点。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长江教育研究院院长周洪宇教授从政策角度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进行分析,并强调要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形成多项改革综合集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厦门大学原副校长邬大光教授从历史和现实角度对高等教育的三大基本职能进行解读,提出高等教育正处在一个转型的时代、提升治理能力的时代以及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并指出应重新认识高等教育的“三大职能”与全国教育大会提出的教育“三大属性”: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原副院长马陆亭基于对时代的大变局大变迁的洞察,提出高等教育急需整体性变革,大学应当积极投身于新赛道的开辟,通过原创性科研成果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链源头;同时致力于构建自主知识体系,为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以创新人才引领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
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眭依凡从新质生产力与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关系出发,提出新质生产力发展倒逼了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之学科专业的拓新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创新,强调要创新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应当明确办学定位、回归立德树人使命坚守以及坚持能力发展优先。
下午的主题报告环节由广东开放大学原党委书记罗海鸥研究员、华南师范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高等研究院副院长陈先哲教授主持。香港大学教育学院院长、讲席教授杨锐首先分析了社会思潮对于学术发展的影响,指出当今日益浮躁的大学教育环境以及我国人文社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强调为了切实繁荣和推广我国人文社科,必须打破以自己为标杆的传统,培养能够自如游走于中国和世界的年轻学者。
广西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贺祖斌教授分析了中国少子化的现状及其对高等教育的影响,通过对2024年-2025年高等教育生源供给和需求进行预测,提出人口少子化加剧导致生源供给不足、持续普及化促使生源需求不断扩大,供给短缺与需求过剩形成供需缺口,强调面对高等教育“生源危机”应多措并举大力提振社会生育水平、开源节流不断增强生源供给能力等,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蒋凯对建设教育强国背景下的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进行剖析,指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一种以提高质量为导向、以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为基础、目的在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高等教育发展理念和方式,需要构建开放多元高等教育体系,协调对外开放与自主发展,推动高等教育区域协调发展,坚持育人为本教育理念,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
华中师范大学人工智能教育学部付卫东教授指出“高质量教育”是新时代我国教育的发展方向和重要使命,并揭示了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高质量发展存在着能力之困、发展局限、公平隐忧和治理偏差四个方面的现实难题,强调应从顶层设计、师生关系、培训改革、教师发展模式四个方面入手加快改革,以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公平与卓越。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教育科学学院郭奕龙博士提出在人工智能时代、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背景下,需要加快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范式变革,形成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并从“枢纽-学域”学术组织架构、“两院一所”教学组织架构等方面对港科大(广州)创设“融合学科大学”、AI赋能本科教育的经验进行了介绍。
深圳大学教育学部特聘教授李树英以“大教育观”和“新质生产力”为关键词,分析了我国人才现状、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的发展情况,指出为新质生产力培养急需人才的重要性,并从大学的营运模式、组织架构、人才培养方案、教师理念的创新等方面提出具体的应对策略。
论坛闭幕式上,陈先哲教授进行总结。他指出,专家们对于如何“更好结合”贡献了富有启发性的学理和智慧,论坛的共识在于要增强系统思维,充分激发多元主体参与教育的积极性,使人才培养在政府引导、学校主导、企业参与、社会支持间形成更好合力,并有力服务支撑国家发展大局。最后,他对各位专家的莅临、会议工作人员以及全程参与会议的老师和同学们表示感谢,正因有全体人员的支持和更好结合,才有这个“更好结合”会议的更好呈现。
(来源:粤港澳大湾区教育研究2024年9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