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前沿】杨晓慧: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 发布单位:高教所
  • 发布时间:2025-04-02 14:46:27
  • 访问量:
  • 分享到: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9月的全国教育大会上着眼加快教育强国建设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的任务要求;202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就完成这一战略任务作出政策设计,为新时代新征程上扎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扎实推进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的实施,应当把握认识基点、突出内容重点、筑牢战略支点,以高质量的育人成效助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

 一、把握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的认识基点

 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就是要凝心铸魂,引导广大青少年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因此,这项工程既是一项重要战略工程,也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首要工程。应当首先立足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和准确把握实施这项工程在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过程中,对促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大意义。

 (一)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应时之策

 近代以来,实现民族复兴这一最伟大的梦想深深植根于中国人民的心中。历史与实践充分证明,中华民族从积贫积弱走向复兴,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不是依靠其他国家的怜悯与施舍,而是靠中国人民自己的努力。这种独立自主、自强不息的精神也必将随着事业发展和文明传承,成为一代新人的必备品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的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政治高度看教育,注重通过一系列既有惊涛拍岸气势又细致入微、润物无声的立德树人工作,引导青年一代始终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我们教育引导学生,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因此,如何焕发青年一代的精神力量,不断坚定新时代青年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既是新时代教育发展必须着力关注的现实问题,也是新时代实施立德树人工程必须解决的战略课题。无论到什么时候,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问题上必须站稳脚跟,毫不含糊。

 (二)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是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应然之义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的过程就是“立德树人”的过程,建设教育强国的过程也是“立德树人”的过程。既然“立德树人”是一个过程,那么完成这项任务就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绵绵发力、久久为功,需要考虑教育强国建设过程中参与立德树人过程的各要素之间如何通过协调运转和有机结合达到最佳育人效果,特别应对“立什么德”、“如何立德”、“谁来立德”这些基本问题作出有针对性的科学回答。就“立什么德”而言,习近平总书记作出“大德、公德、私德”的创新性理解,延展了立德的丰富内涵。其中,“大德”侧重理想信念、政治取向,“公德”侧重社会道德、公序良俗,“私德”侧重个人品德、行为操守。在立德树人过程中,应当处理好大德、公德、私德之间的内在关系,共同为人的成长发展提供内容支撑。就“如何立德”而言,家庭是人成长发展的第一个场所,学校承担着人的知识提升和道德品行养成的主要职责,而社会则为人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如果家庭、学校、社会之间实现有效汇聚、通力配合,立德树人工作质量也会大大提升,反之必然收效甚微。就“谁来立德”而言,教师队伍责无旁贷,而如何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过程中必须妥善解决的重要战略课题。上述分析表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所有参与到这项工程中的要素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而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落实得好不好、质量高不高、成效显著不显著,是衡量教育强国建设效果的重要指标维度。也就是说,应当把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摆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位置。这就要求教育事业应当紧紧抓住党和国家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历史机遇,充分调动参与教育强国建设的各方要素和资源向立德树人用力,努力在铸牢青少年理想信念、培养时代新人方面作出更大贡献。

 (三)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应需之举

 纵览世界历史,人才济济、人尽其才,是大国、强国应有之气象。任何世界强国在其发展崛起过程中无一不是那个时代的人才高地,而教育又因其作为人才最主要方式而始终是强国兴起的关键因素。一般而言,无论哪一个国家对人才的需求都必须德才兼备,即一方面是志愿为国家发展服务的价值追求,另一方面是善于为国家发展服务的专业能力,而导致人才流失的关键原因也主要是在价值观教育上出现了偏差。中国古人所谓“德者,才之帅也”,说的就是价值观对于人的统领和指导作用。要走好中国式现代化这条锚定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目标的康庄大道,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特别是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发展形势异常复杂和外部考验日益加剧的情况下,不断提升高素质人才的自主培养能力,“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一代又一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确保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后继有人”,便成为党和国家有力应对变局、奋力开拓新局的硬核力量。这就要求教育事业必须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精准把握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对优质人才的需要和渴求,从党和国家战略部署的维度,深刻领会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的极端重要性,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目标和初心使命,不断增强时代新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不断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坚强决心。

 二、突出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的内容重点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已经形成了一整套逻辑严谨、观点明确的内容体系。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目标任务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应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和因势而新,既要不断弘扬传统,也要守正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这一重要论断,一方面要求新时代立德树人工作必须明确党的创新理论在育人育才过程中发挥引领作用,凸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地位,同时也指明了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的重点任务与目标指向。


 (一)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不断厚植时代新人成长发展的科学理论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党和人民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也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以马克思主义筑牢时代新人成长发展的科学思想基础,就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持续高效推进党的最新理论成果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这是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经验,也是加强改进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的增长点。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这里的道理不仅仅是做人做事的道理,还包括党的创新理论蕴含的具有历史性和政治性的根本道理和长远道理。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应当“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加快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开好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加强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并将成果转化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用深邃之思想涵养心智,用真理之光芒照亮莘莘学子的前行之路。


 (二)加强新时代伟大成就教育,不断增强时代新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信心与底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营养剂。不断从自身发展的历史成就中寻求前进智慧与奋进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但风华正茂的繁荣密码。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多年文明传承的历史,为人类社会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频遭厄运,人民蒙难、国家蒙辱、文明蒙尘,后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终于找到了实现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又领导人民取得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就,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局相互激荡、同步交织,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凭借着高度的历史自觉和巨大的政治魄力、果敢的决策胆识以及强烈的责任担当,统筹发展与安全两件大事,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党和国家事业正是在这种继承与发展的过程中发生历史性变革,实现历史性跨越,取得历史性成就,不断推动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踏上新征程、迈上新台阶。正如党的二十大指出:“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中国共产党作为百年大党的奋斗历史和成功经验,特别是新时代十年来的伟大变革和伟大成就,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据深刻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最好的教科书。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就应当充分发挥新时代伟大成就和历史变革的教育激励作用,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引导广大青少年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并从中汲取强大精神力量,让红色成为立德树人的鲜亮底色。


 (三)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不断丰富和充盈时代新人团结奋斗的共有精神家园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维护民族团结对维护国家整体利益、保障国家发展安全具有极端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加强民族团结,基础在于搞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这就要求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人才培养过程,作为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内容和重要举措,从小抓起,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青少年的心灵深处,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纽带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重点内容引领,梳理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小就植入青少年心灵。这就关乎讲好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华民族共同体和民族团结进步等各方面的中国故事,这些故事共同汇聚成了引导广大群众建立起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度认同的强大力量。其中,要特别重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抓手和纽带作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中华民族共同性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因。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承载中华民族精神,不断丰富和充盈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进一步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题中之义。因此,在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中,应当特别注意通过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达到以语言相通促进心灵相通、命运相通的目的。

 三、筑牢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的战略支点

 立德树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时避免单打一。这就应当在统筹考虑立德树人各要素摆位、各环节作用的同时,抓住强化思政引领力、完善全面培养体系、加快学段衔接这三个战略支点,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优势转化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培养能力,不断增强立德树人的系统性和协同性,塑造立德树人新格局。


 (一)坚持思想政治工作传统同教育强国建设深度融合,不断强化教育强国建设的思政引领力


 “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优良传统、鲜明特色和突出政治优势”,在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发展的进程中始终发挥着生命线作用,确保各项事业始终与党同向同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党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并将思想政治工作赋予了“治党治国的重要方式”,进一步深化了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党以教育强国建设为战略支撑,突出教育强国“思政引领力”特质,进一步提出了教育强国建设必须自觉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战略引领作用,确保教育强国建设正确方向的必然要求。这也就是说,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首先要立足教育强国建设这一战略支点,从教育的政治属性出发,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融入教育强国建设实践之中,在“正确处理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规范有序和激发活力、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等重大关系”的教育强国建设过程中,引导青少年学生正确处理好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


 (二)坚持和运用系统观念,健全以立德树人成效为根本标准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根本在立德,核心在树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及其思想传承者逐步创立并不断丰富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和全面培养的科学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将这一科学思想同新时代中国教育发展实际相结合,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教育目标及其内在规格,确立起了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全面培养体系;创造性地把“立德树人”成效与学校工作评价体系改革相联系,提出“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的原创性论断,进一步突显了立德树人在“五育并举”的全面培养体系中的中轴地位。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应当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和全面培养的思想为理论基础,对标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论述要求,坚持和运用系统观念,在不断突显立德树人成效的过程中逐步健全“五育融合”的全面培养体系。“五育融合”强调要紧密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核心任务进行“融合”,要把德育贯穿于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全过程,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成效积极开展相关教育活动,即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指向,不断增强人才培养体系的综合力量,其中应当把素质教育摆在重要位置。素质教育是教育的核心,只有坚定教育自信,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教育传统,吸收借鉴人类共同教育成果,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促进“五育”有机融合,才能不断提升学生的意志品质、思维能力、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使学生的知识、才能、身体、精神、个性等都得到全面而丰富的发展,真正发挥教育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方面的应有作用。

 (三)坚持把握长期以来形成的人才培养规律性认识,加快推进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

 党的二十大正式提出“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这一战略任务,既是对长期以来党和国家推进“学校德育一体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提质升级,也是面向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目标任务、着眼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进一步深化了党对人才培养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的认识。人的成长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短期行为,必须充分尊重个体成长的年龄阶段划分及其特点差异,按照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路径持续性发展。因此,我国各学段的教育工作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加强联系、深化沟通,实行一体建设、协同发展,才能既发挥好本学段的育人职能,又为更高学段和全社会培养输送合格人才,达到“分工配合不相互隔离、交流互动不简单交叉”的效果。进言之,首先,应当继续做好大中小学思政课的一体化建设工作,奠定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其次,应当有效组织存在于不同学段之间相同学科的“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工作,进一步强化所有课程都有育人责任的理念认识;再次,应当以“党、团、队”衔接贯通为主要切入点,加快大中小学在日常思政领域的一体化建设步伐。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就要强化各学段思政要素的协同联动和有效衔接,共同服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真正落实。

(作者:杨晓慧,全国人大代表,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教授;来源:《教育研究》2025年第3期)


总访问量:  

   Copyright © 2017高等教育研究所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东莞理工学院(松山湖校区)行政楼五楼     邮编:523808     电话:0769-22862005
 粤ICP备050088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