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成洪波,东莞理工学院党委书记,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博士研究生。
来 源:《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年第4期
[摘要]科教融合是现代高等教育的核心理念,也是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随着全球竞争加剧和产业变革发展,行业企业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应用型地方大学必须通过深入贯彻科教融合理念.加强校企联合,引导教师实现教研统一,鼓励学生参与面向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和产业发展需求的科研活动.进一步完善产学研用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发现和发掘各类应用型创新人才.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关键词]科教融合;创新性人才;产学研用合作;协同育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 020年)》指出,高等教育“要支持学生参与科 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与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随着我国经济发展 转向主要依靠创新驱动,创新性人才将成为决定新一轮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乃至一国经济发展成败的核心战略资源。创新人才的本质特征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并且在不断的创新过程中形成创新性人格。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最为关键的一点是学生的多元学习体验,从而获得单一学习体验不能提供的意识、思维和方法训练,并由此不断建构富有意义与创新价值的学习。
科教融合就是要突出科研与教学的紧密结合,将 知识创造价值和人才培养价值有机统一,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在未来竞争中所需要的发现问题、 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科学素养。
应用型创新人才是指将科学原理转化为专门知识与技术、能够有效服务现代产业科技需求的创新性人才。这类人才不仅要求具备扎实的实践能力,还要求具备一定的理论思维能力,具有一种基于合理专业知识结构的实践理性和实践智
慧。近年来,针对高校教学与科研脱节、教育与社会需求尤其是产业变革带来的科技需求脱节等弊端,无论是作为一种办学的理念,还是一种培养人才的途径,科教融合的功能与价值不断凸显。作为面向产业培养和输出人才的“轴心机构’,地方应用型大学必须改变传统观念,积极面向知识和人才的全新需求,加大研究与教学、学校与产业、科学和教育的协同及融合力度,培养、发现和发掘
各类应用型创新人才,为服务区域创新驱动发展 战略、促进产业提质增效升级和经济社会可持续 发展提供源源不的智力和人才支持。
一、科教融合的内涵探析
洪堡在1806年提出的“科研与教学相统一”的大学原则是科教融合的滥觞。在洪堡那里,只有通过“纯科学”研究和教学相结合才能真正为德国培养大量具有科研精神、良好道德修养的科学家和人文学者。洪堡理念促进了柏林大学的成
功,德国大学纷纷以柏林大学为改革标杆,突出科研的重要作用,使得人才培养的创新性有效体 出来,带来了19世纪德国高等教育的繁荣。随着“科研与教学”相统一原则的不断推广,欧美诸多大学相继开始接受这一原则,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让教学科研相统一的“始作俑者”没有预见的是,大学科研的地位在现实的发展中不断提升,并一度与教学并驾齐驱甚至超过了教学,高等教育发展呈现出教学科研趋于分离的态势。一方面这是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对创新人才的需求迫使大学再也无法只传授一般知识,而是更加强调其社会服务的功能,更重视科学研究对于工业生产、社会进步的巨大作用。另一方面也是现代大学内在逻辑的发展必然。由于现代高等教育深深嵌入经济社会发展和技术变革之中,单纯的知识保存与传授只能是古典的纽曼理想,而伴随着现代科学的深入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变革,现代大学已经化身高深理论和先进科学的代名词,迅速成为现代科技知识的发源地和传播中心。然而,即便如此,大学仍然是任何社会或国家人才培养的根本机构。事实上,大学的教学与科研两大职能也从未分开。人们认识到,培养人才不仅是大学诞生后的首要使命,也是大学得以发展的推动力。追溯历史,无论是孔子的私人讲习所,齐国的稷下学宫,还是柏拉图与其弟子亚里士多德创办的学园等,他们既传授知识与培养人才,也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回到现在,现代大学更是知识保存、知识传播与扩散、知识发现与创造的文化重镇。可以说,没有人才培养,大学就彻底不是大学;而没有科学研究,大学就沦为平庸之地,失去其根本的理性基础,也丧失其在现代社会的合法性前提。现代大学的发展变革不是教学和科研孰轻孰重、谁先谁后的无谓争执或零和博弈,问题的关键恰恰在于,大学应该如何将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很好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大学组织应有的价值与使命。
与古典的“科研与教学相统一”相比,现代语境中的科教融合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宏观意义上,科教融合含有教育与科技、大学与产业、学校与社会密切联合的意蕴。在微观层面,大学科教
融合尤指人才培养的理念与途径,它是指以创新人才培养为前提,使科研与教学在形式和内容上 相互渗透而形成的人才培养新路径。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为了改变教学与科研相分离而导
两者都欠缺竞争力的不利局面,科教融合已被上升为国家政策要求: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就指出“我国大学必须要既要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又要加强科学研究”;1987年,原国家教委再次指出“高校开展科研既是人才培养的需要,又是促进科研技术发展的需要,必须置于重要地位并积极开展,两项基本任务必须紧密结合进行,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既出人才,又出成果”;2012年,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就有7条重点叙述了要解决高校教学与科研的矛盾,提出要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善科研管理体制机制和实践育人等方面,深入贯彻实施科教融合的人才培养理念; 2016年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十三五”科学和技 术发展规划》中进一步明确指出,“科教融合是现代高等教育的核心理念,支撑人才培养是高校科技工作的内在要求”,要“推动创新链与人才培养链有机衔接”。现实发展与制度演进表明,科教融合已经成为我国高等院校服务国家及区域创新体
系建设的重要选择。而在高等学校实际办学的过 程中,如果不能正确认识科教融合,不能确立科学 研究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就无法处理好科研与人才培养的关系,甚至无法准确理清现代大学的内涵。只有将科研的落脚点放在教育上,将学校的资源配置按照教学与科研深度融合的思路进行系统设计,对于“高深学问”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才会有内在一致的逻辑起点,高等学校包括教学与科研等在内的各项学术活动才会具备应有的张
力和活力。
二、科教融合之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意义
1.科教融合是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必然选择
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本质特征和独有品质。创新人才是一切创新行为中“能动”的关键性 因素。创新人才的一个关键特征,就是能够发现问题并且拥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科学素养,而这恰恰可以通过参与科研活动得以提升。
应用型创新人才和旨在进行知识发现的创新人才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其懂得如何将所理解的科学原理转化为创新性的知识和技术,而和一般性应用型人才的主要区别又在于知识与技术的迁移能力和创新运用上。应用型创新人才强调能把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变成自觉、现实的创新行为,它的一项重要特征就是建立在一般性技能基础上的“专业创新技能”———一种基于合理专业知识结构、识 别生产和管理一线实际问题和创造性解决现实问
题的实践技能。面对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要 求,教师只有通过科研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才能更准确地把握本学科的特点、方法、前沿动态,尤其 能够把握现代产业发展对于本学科知识生产和知
识应用的现实需求,而且能够据此及时更新和遴 选课程教学内容、有效建构人才培养的“课程地 图”、优化调整教学体系,营造创新氛围,将学生从 被动的接受课堂知识进入到问题学习和研究性学 习,切实提升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能力。
2.科教融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科教融合的理性基础在于科研与教学密不可分,二者可以融合互促。具体来说,以科研促进教学的途径有以下三种:教师通过科研,将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通过教学的形式传授给学生;教师从事科研活动,既能保持自身对于学科前沿知识
和业界亟需的前沿技术的跟踪和敏感性,也会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促进学生对科研产生浓厚的兴趣,巩固和应用所学习的专业知识;学生通过有计划地长时间参与科研训练,其实践能力水平明显提高。教学促进科研的关键就在于通过真实的
科研问题情境激发与调动学生参与科技研发的积 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科研训练的过程中,创新意 识不断强化,创新的思想火花不断跳跃,新的观念 和思路也可能不断涌现,也能推动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手段、反思自身的科研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发达国家有充分利用科教融合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传统,并且成效卓著。如日本的大学就明确要求高年级学生必须具有独立从事科研的能力。在科研训练中,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从事科学
研究的基本方法,善于围绕某一项目主题去甄别、选择、查询和理解科研文献,从中挖掘具有适切性 和价值性的行动方法及理论,主动应对和攻克科研过程中出现的难题。德国的大学更具有理性的传统,在教学科研结合之中特别注重学生对于“知 识”的选择、评价、创新能力培养与提升,突出强调学生创新意识、自主学习与研究的能力、信息交往与沟通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而教师也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
更多的是在扮演学生的交流与引导者的角色,学 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知识的获取与创新,其能力有了质的飞跃。
3.科教融合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科研主动性和学习积极性。
科教融合在寓教于研之中能够向学生呈现不同于传统教学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保持思考的张力,因此能够激发其敢于质疑与批判的科学精神,充分调动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主体性、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科教融合,学生不断完善自我表达能力,并能有效检视他人的思想与观点,
进而形成自己的独立思想,有效促进师生之间的顺畅沟通,最终形成一个氛围良好的学术共同体。鉴于促进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能力的科学研究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在科教融合的具体实施中,不仅要关注、推进和拓深学科性知识的前沿问题,这是决定创新高度的重要环节,还需更加注重知识属
性多样化发展的逻辑。尤其要凸显和重视生产性 知识,善于捕捉、发现和参与解决行业企业等核心关键技术问题,从而构建面向产业转型升级需要集“保存———传播———创新———转化”知识于一体 的功能连结体。参与这样的应用科技研究,学生明确地感受到所学学科专业知识与社会或产业需 求的关联性,创新主动性得以增强。教师也会面临新的挑战:必须给学生创造真实的问题情境甚
至是来自科研项目的问题,就要求无论是在研究 方案设计、科研资料信息收集、科技文献筛选以及 调查数据分析处理、对结果的验证和评价等各个 环节,让学生形成完整的科学研究的问题凝练、方法训练等体验,激发学生真正达到提升其知识创
新和应用能力的目的。
三、科教融合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途径探析
1.着力推进科研与教学协同育人。
杰拉德·卡斯帕尔认为,仅有教学而没有科研的学校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学;仅有科研成果,
但不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也不是好的大学教师。因此,在推进应用型大学建设与发展过程 中,要坚持科研与教学协同育人。一方面,牢固树 立 “教学学术”理念,进一步推进应用科技研究对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支撑与引领作用,将教学有机融入科研之中。要充分认识教学方式、方法、课程研究等教学学术研究的重要性,鼓励和激发教师取得高水平、高质量的教学研究成果。另一方面,重视科研的育人功能,践行“寓教学于科研”的理念。要大力支持学生参与应用科技研发项目和科研活动,提高其科研兴趣与创新能力,鼓
励优秀在校本科生加入到教师科研团队,把所学习的专业知识有效地融入到科学研究之中。在具体机制上,可设立“大学生科研奖励基金项目”,支持在校大学生个人或组成科研小组进行项目的申 报,使其既有效学习专业知识,又能自主进行科学研究,引导学生把科研活动与所学专业知识紧密结合起来,最终实现知识的获取与创新应用,为创
新人才涌现打下良好基础。
2.强化面向应用的研究性教学,转变创新人 才培养方式。
当代著名学者迈克尔·吉本斯提出,当代知识生产情境正从传统的“按照某个特定学科的操作规则进行的问题处理”转向“围绕一项特定的应用而组织的问题处理”,从而具有明显的应用情境中知识生产特征。可以说,产业的创新发展需求就是地方应用型大学知识创新最大也是最迫切 需要应对和解决的应用情景。激发个体创新行为
的动因是“问题”。面向应用的研究性教学要以行 业真实问题为中心。建构问题导向、面向应用的
研究性教学首先需要教师精心的教学设计,并将 学生的科学研究合理纳入课程体系设置与课程教 学。其次,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推进传统 的“知识中心”、“教师中心”转向建构性知识探索 和深度参与式学习,由填鸭式教学向互动式、讨论 式教学改革。在研究性教学中,传统意义上的“符号化的知识传递”师生关系也积极转向旨在创新 技能训练与习得的师生学术共同体,师生互动性
得到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显著改善,创新思维水平不断提高。
3.进一步完善产学研用合作教育机制。
产学研用合作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全面 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这种教育机制要求充
分利用与整合集聚学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三种 不同的优质有效教育资源和育人环境,推进课堂教学与学生参与实际生产实践相结合,课程教学 与面向行业企业的科学技术研究相结合,知识传
递与知识创新、应用相结合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 养模式。产学研用合作是地方应用型大学“内在发展逻辑和社会需求在协同发展中寻求共赢的过
程”。地方应用型大学应立足办学实际和学科专 业特征,积极研判区域产业转型发展趋势及特点, 采取不同的合作教育模式,如校企合作中的“嵌入 式”、“订单式”、“定向式”、“分段式”、“预就业式”、 “整体合作式”、“校地企合作式”等,校所合作中的联合培养、科研平台共建等,把以课堂传授知识
为主和获得实际经验、实践能力、创新技能为主的 生产科研实践有机融入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全 过程。
可供选择的现实途径有:一是面向知识创新应用,强化校所合作,整合高校和科研院所教育、 科研优质资源,结合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建
立创新科技园区、大学科技创新城或应用型创新 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合理搭建产学研用合作教育 科研实践平台。二是加强校、地、所、企互动联动,集聚高校学科专业优势、企业技术创新与资金优
势、科研院所的科技资源优势,甚至地方政府的金 融、财政等优势政策资源,构建多形式、多元化产 学研用创新人才协同培养机制,加大国内外学术 交流与科研合作力度,通过联合培养研究生、科技
联合攻关、举办内容丰富的科技创新竞赛、互派研 发人员等活动,让合作扎实生根。三是强化服务支持,推进高校优势特色学科专业与龙头企业、骨 干企业、行业组织(行业协会或行业标准组织等)
深度合作,搭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信息咨询与支撑服务平台,统筹规划创新人才合作培养计 划,总体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4.大力推进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
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和关键在于教师。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首先需要建设一支兼具应用科技 研发能力与高水平教学能力的师资队伍。不言而
喻,推进科教融合的过程中,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创 新能力决定着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效果和创新水平的提高程度。教师只有及时自我更新,积极主动地在课程教学中融合自身科技研发的思考与探究过程,融入自己的科研成果,有意识地将科研方法和教学方法相结合,将科研成果和教学成果融
会聚集,科研有效促进教学、科教融合的效果可以 预期。这就需要在教师能力发展中予以相应的制 度支持和机制支撑。就应用型地方大学而言,有 必要完善现有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针对性设置适应学生应用创新能力发展要求的教师准入标准
和评价标准,强化教师职前和职中能力发展培训, 并且通过企业挂职、“科技创新服务小组”等方式 促进教师及时了解和把握行业企业技术需求和产业技术前沿。同时,学校还要大力推进协同育人 平台建设,联合协同行业龙头和骨干企业构建包
括技术育成、企业孵化、产品中试等功能在内的产 教融合平台,鼓励教师承接应用科技研发课题,让 教师在实践中提升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
5.构建鼓励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大学制度和文化。
著名学者涂又光先生的“泡菜理论”认为,大学文化和校园环境影响和决定了“浸泡”其中的学 生的精神风貌和行为风格。办大学就是办氛围。 有了鼓励创新、敢于超越的大学理念,才有可能形
成以创新精神和创新行为为核心追求的大学制度 与文化。大学的理性基础在于学术,在于对“高深 知识”和真理的不懈追求。学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只有尊重和遵循大学的本质规律和内在逻辑,才 能创建学术为本、创新为魂的大学制度和组织文 化。
为此,一要创新组织结构,厘清学校———职能 部门———院系之间权责关系,推进大学法治化治理,还原大学的本真和追求学术的理性传统。二要推进创新文化建设,构建鼓励创新、激发创造的
文化氛围,营造教师安心治学、学生勤勉奋发的科 研环境与学术文化,大力弘扬奋发务实、敢于创 新、追求卓越的探索精神。三要尊重个体创新,鼓 励协同创新,引导和满足学生多元化、个性化创新
需求,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特质与创新潜能。
事实证明,作为现代高等教育的核心理念,科教融合已经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大科学、大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在实施科教兴国、建设科技强国、
创新驱动发展等一系列国家战略框架中,应用型地方大学必须树立和坚持科教融合理念,紧紧围 绕应用型创新性人才培养这一根本任务,科学 理配置各类资源,深入推进各项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形成创新文化,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赵庆年:《高校类型分类标准的重构与定位》,《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年第6期。
[2]孙蓄:《科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路径》,《中国高等教育》 2012年第17期。
[3]习邹晓东等:《科教融合高校办学新常态》,《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年第1期。
[4]郭继强等:《以科研促进教学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第1期。
[5]成洪波:《高水平理工科大学背景需求、功能定位与建设路径》,《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年第5期。
[6]王松:《科教融合面临的问题与对策》,《中国高校科技》2012年第12期。
[7]迈克尔·吉本斯《知识生产的新模式当代社会科学研究的动力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2页。
[8]葛继平:《高等工程院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机制研究》,《现代教育管理》,2014年第11期。
[9]马龙云:《高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策略》,《中国成人教育》2010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