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观点】勇强:加快推动高校服务科技自立自强

  • 发布单位:高教所
  • 发布时间:2024-12-18 11:22:26
  • 访问量:
  • 分享到: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高校在开展基础前沿研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人才可持续供给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迈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高校应当切实扛起使命担当,聚焦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有效联动,积极探索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实践路径,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展现更大作为。

内在逻辑: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内在动力。从世界发展进程看,现代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科技创新和扩散的过程,而科学技术现代化一直是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核心目标之一。历史经验也表明,科技是一个国家迈向繁荣发展的关键,发展生产力归根到底要靠科技创新来驱动。当前,中国已经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单纯依靠传统要素的大规模投入已难以有效支撑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依靠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来推动社会生产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高校履行中国式现代化使命担当的关键所在。科技创新本质上靠人才驱动,而高水平人才培养依靠高质量教育特别是高质量的高等教育。高校作为国家教育体系的关键一环,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推动和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近年来,高校获得国家三大科技奖励和承担的基础研究均占总量的60%以上,作为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主阵地的作用日益彰显。迈入新征程,高校更应锚定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定位,主动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大局,以更积极的姿态自觉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高校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具有其他创新主体无法比拟的优势。与其他创新主体相比,高校拥有更多元的科研平台、更充足的科研人才、更浓厚的科研氛围、更丰富的科研资源以及更广泛的对外交流合作渠道。同时,高校拥有相对健全的科研组织体系和科研激励机制,能够更有效地对接国家和社会需求。一方面,高校的科技创新机制相对灵活,能够主动适应、服务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另一方面,高校的科学研究不以经济价值为最高追求,因而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国家长远战略需要。

战略重点:瞄准前沿需求集中发力

 对标世界科技前沿,增强科研资源凝聚力。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前沿科技、未来科技逐渐成为大国博弈的主战场。一方面,各主要经济体持续加强对前沿科技的部署,前瞻性谋划未来产业布局。另一方面,世界科技强国保守主义趋势明显,西方科技同盟力图遏制中国在前沿科技领域的追赶。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高校应自觉对标世界科技前沿,直面挑战、把握机遇,集聚优势资源、培育创新力量,以有组织科研推进原创性、引领性核心前沿技术攻关,引领世界科技发展新方向。

 对接国家重大需求,提升核心科技竞争力。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必须坚持的首要原则,这也为高校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指明了方向。高校应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围绕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集中发力,不断提升国家科技核心竞争力。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根本目的在于通过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来提升社会生产力。高校作为教育、科技和人才的重要结合点,应当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展现更大作为。一方面,应当聚焦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开展前端核心前沿科技攻关;另一方面,应致力于后端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特别是要面向经济主战场,推动科技与经济高度融合,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提升注入科技力量。

路径选择:着眼优势提升服务能力

 持续强化基础科学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加强基础科学研究是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的根本,也是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基石。高校应当加大基础科学研究统筹力度,聚焦关键性技术“卡脖子”难题,重点布局一批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和科研创新平台,加强基础设施、仪器设备、研究经费等方面的支持。同时,要加大各类人才计划对基础研究人才支持力度,聚焦前沿科技和前瞻性理论布局,努力实现重大科学发现和基础理论问题的突破。

 积极创新科研组织模式,提升协同攻关能力。高校要强化科学研究布局与国家战略需求的有效衔接,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制度先进、贡献突出”的要求,从关键工业技术、新能源技术、生物技术等重点领域着手开展协同攻关研究。同时,高校要强化科研组织模式创新,推动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加强高校内部科研组织模式创新和结构优化。此外,政府部门也要强化高校间的科技协同,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形成网络型创新格局,发挥集群优势提升科学研究的能力和效率。

 着力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提升开拓引领能力。一方面,高校要持续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聚焦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路径,推动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深化教学改革和国际合作,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科学精神的拔尖创新人才。另一方面,高校要加快建设高水平科研人才队伍,强化领军人才和一流创新团队培育,积极吸纳优秀青年人才参与重大任务攻关,完善基础研究人才差异化评价和长周期支持机制。

 高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提升产业创新能力。科技成果只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不断抢占前沿产业高地、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因此,高校要聚焦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升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一方面,要疏通科技成果转化链条,坚持系统思维,推动科学研究、实验研究和推广研究有效联动,改革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并着力强化知识产权管理。另一方面,要深化与企业的合作,鼓励校内科研人员以技术顾问的身份参与企业研发经营活动,鼓励企业派遣优秀人才到高校开展理论进修和技术研发工作。此外,还要关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点,推动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与产业链有机衔接,实现科技成果就地就近转化,把高校科研整体优势转化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势能。

 (作者:勇强,南京林业大学校长;来源:《中国教育报》2024年12月16日)



总访问量:  

   Copyright © 2017高等教育研究所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东莞理工学院(松山湖校区)行政楼五楼     邮编:523808     电话:0769-22862005
 粤ICP备050088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