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岩:建设高等教育智库联盟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实践

  • 发布单位:高教所
  • 发布时间:2017-12-26 09:40:40
  • 访问量:
  • 分享到:



                

                    源:《高等教育研究》(2017年第11期)

           者:吴岩(1965-),男,辽宁沈阳人,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研究员,教育学博士,从事高等教育管理与研究工作。

 

 摘 要:中国高等教育开始进入由高等教育大国走向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拐点。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必须深刻把握国际国内高等教育发展新形势,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统筹好四个一流建设,开拓我国本科教育新思路,用新理念、新措施、新标准、新机制、新技术、新保障、新文化引领并带动中国高等教育新发展;必须走向理论指导发展的新阶段,组建高等教育智库联盟,提高高等教育研究服务力。

 关键词:高等教育强国; 高等教育质量; 一流本科教育; 智库联盟


  今天,全国18家顶级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的顶级专家在这里会聚一堂,讨论高等教育智库联盟建设问题,同时我们高教司的同志们集体前来向大家讨教,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可能会写入我们高等教育司的大事记中。开展这项工作,源于我们对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基本判断——中国高等教育必须从依靠经验发展走向理论指导发展的新阶段因为中国高等教育规模已经成为世界第一,马上要进入普及化阶段了。21年前,潘先生带着我合写了一篇题为《走向21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的文章,我们当时提出了三个基本判断,其中的一个判断在今天看起来仍然很有意义,那就是信息高速公路可能对高等教育带来革命性变化。从目前来看,在线教育和教育信息技术正在改变整个高等教育模式,它带来的不只是一种变革,而是革命性变化。

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以后怎么办?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走过了大众化阶段,再有三年或者更短时间将迈入普及化阶段,我们必须提前研究高等教育普及化以后怎么进一步改革发展的问题。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对高等教育政策发展和实践发展极其重要。在中国高等教育从原先的跟随发展模式到现在的比肩而行阶段,再到今后有可能在某些方面领跑、在某些方面有中国独特的模式出现的时候,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将会更加重要。

我在北京教科院工作的时候,当时的北京市市委常委、教委主任徐锡安同志讲的一句话——什么是好的理论研究,领先于决策半步之遥是最好的理论研究——我印象特别深刻。这就是说,理论研究要超前于实践,但要源于实践。理论如果没有超前性,那就不叫理论,那只是经验总结。理论如果脱离实践,那就不叫真的理论,只是书斋里自娱自乐的理论。因此,最好的理论是领先于决策半步之遥的理论。在这方面,潘懋元先生是我们的楷模。潘先生20年前讲的话,我还记得很清楚,当时他说要暂时放下高等教育学学科研究,投身到热火朝天的教育改革实践中去研究实际问题,去影响教育改革决策,然后反过来再研究高等教育学的学科逻辑体系等一系列问题。我一直在品味潘先生的话。这些年来,我走过几十个国家,我发现世界上的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工作者没有一个是置身于世外的,或者说没有一个置身于世外而专门做书斋里面的学问却能在世界上有影响力的。我的意思是说,高等教育理论研究要领先于决策,要影响决策,必须源于实践,这才是一个好的世界流行的高等教育理论研究范式。

我们这次会议有两个主题,一个是三个一流”——一流本科教育、一流专业建设、一流人才培养;另一个是三个服务”——为提高高等教育科学决策服务,为提高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能力服务,为提高各类专门人才培养质量服务

我们成立高等教育智库联盟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三个服务”。一是为提高决策水平服务,希望大家为提高高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司的决策水平提供帮助。二是为提高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能力服务。潘先生在他95岁寿辰时讲了一句话:我原先是搞微观教育出身的,这些年由于工作的原因,宏观研究做得比较多,现在年岁大了,精力不济了,请各位关注微观的教学研究,要把精力放在微观教学研究上。我说的不是原话,但大概是这个意思。我当时在高教评估中心工作,做的工作就是微观工作,对这句话产生了强烈共鸣,的确应该重视高校的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实践。三是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我们起的名字叫做“智库联盟”,不是再成立一个智库,而是搞成一个智库联盟,就是把多个智库联在一起,形成合力,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帮助和指导,提供决策之前的科学论证和决策之后实施工作的追踪调查,一直到最后的结果评价,周而复始地进行这项工作。

今天想跟大家汇报关于这项工作的一些想法,主要有三个内容:一是谈谈目前国际国内高等教育新形势;二是介绍我们开展“三个一流”建设的思路;三是谈谈如何提高高等教育研究的服务力。

一、把握高等教育新形势

2017年教育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陈宝生部长发表了重要讲话。他认为,当前中国教育要深刻理解我们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他讲了五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化,对象群体多元化,社会需求多样化,全面学习终身化,发展环境国际化。他讲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要全面化,就是说原先的高等教育适应说服务说要变成两个新的点——支撑作用和引领作用,中国高等教育要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最大的引擎;第二是对象群体多元化,现在我国高等教育即将进入普及化阶段,这里就不说了。社会需求多样化和全面学习终身化也不用说了。最后是发展环境国际化,他讲了三句话:一是中国高等教育的舞台是全球舞台,要跟世界比;二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坐标已不再是我们自己搞的坐标,而是国际坐标;三是高等教育竞争不再是在国内比较和竞争了。所以,他说舞台是全球舞台,坐标是国际坐标,竞争是国际竞争。这是对中国教育的深刻理解和具有战略眼光的思考。

英格尔斯在其现代化理论中说教育现代化决定国家现代化,这句话真是说到了我们心里。他认为,一个国家在实现现代化进程中可以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和资金,甚至可以引进社会制度,但唯独不能引进的是国民素质;没有人的现代化,其他的都是废纸一堆。人的现代化只能依靠本国的教育,而且这种教育必须是符合现代发展需求的现代教育。这就是说,技术的现代化、制度的现代化以及其他方面的现代化,如果没有现代化的人来掌握是不行的。而人的现代化只能依靠本国的教育,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只能依靠这个国家的教育来培养来提高。而且这种教育必须是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现代教育,而不能是传统教育,传统教育只会阻滞国家的现代化。我们的教育现在足够现代化吗?不是指条件,而是指我们的教育观念、我们的教育思想、我们的教育标准、我们教育路径是不是真正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在走。否则,我们可能会好心办坏事。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讲到,要以教育现代化支撑国家现代化,主要目标是办好公平优质的教育,主要任务是制定并实施《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李克强总理认为高等教育有可能是今后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红利,目前人口红利或劳动力红利在减少,甚至有的开始消失,而高等教育有可能释放出最大的红利。因此,他说要以教育现代化来支撑国家现代化。今年可能要开全教会,要研究制定《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分别在1985年、1994年、1999年和2010年召开了4次全教会。今年可能要开第5次全教会,现在还不确定。前四次全教会做了很多工作,有几项工作非常重要。第一次全教会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简称《决定》),我们现在面临的很多问题在30多年前的《决定》中就讲到了,这真是一个富有远见的《决定》;第二次全教会确定了教育投入要占国民生产总值4%的目标;第三次全教会发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决定》,开始把教育质量放在中心位置来抓;第四次全教会主要提出了两基本一进入的发展目标——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建成学习化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第五次全教会有两件事情肯定是要涉及的,一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路径、标准、时间轴、路线图要定下来,它瞄准的就是2030两基本一进入原先是目标愿景,现在要变成标准路线图,也就是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我国提出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也就是说,我们要提前20年实现教育的现代化,这体现了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思想,以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来引领、引导、先导国家的现代化。二是这次要把原先提出的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转变为建设教育强国

1.提高质量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主题

1998年联合国首届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就确定了质量是21世纪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命题。大会宣言指出:21世纪将是更加注重质量的世纪,由数量向质量的转移,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重视质量是一个时代命题!谁轻视质量,谁就将被淘汰出局!

全世界上百个国家的教育部长参加了该次大会,而且之前还开了50多次不同的会议,最终确定了这个时代命题。对中国高等教育来说,这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一个新时代的开始,质量提高的时代开始了。世界各国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21世纪的前十年都在高速发展,这不是中国独有的现象。20世纪80年代全世界有0.8亿在校生,现在是1.7亿多,翻了一番。中国当然做了巨大贡献,提供了0.3亿左右,还有将近1.4亿是其他国家提供的。可以看出世界各国都在扩大招生规模,不只是中国在扩招。

2009年召开了第二届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大会公报第19条指出:在当代高等教育中,质量保障无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必须包括所有利益相关者。质量的实现既要求建立各种质量保障体系,形成多种评价模式,同时更需要在机构内部形成一种质量文化。这次会议的主题就是要保证质量、促进质量、实现质量评价、建立质量文化。我经常讲质量文化,因为现在我们的大学缺少一种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质量文化。如果大学建立起了质量文化,就使质量建设、质量保障成为一种自律行为,成为大家一致认同的质量价值观。否则,质量建设只是靠外部推动,一是推动的效果有限,二是容易招人诟病。所以,我们要不遗余力地利用在座各位的声望,利用你们的影响力来推动大学建立一种质量文化和教学文化。把教学文化和质量文化建立起来了,中国高等教育的质量才会长治久安。怎么建立质量文化?大会公报讲了很多,核心是高等教育的全球化亟须建立国家认证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因为全球化就要互相交流,认证体系要互认。我们的工程教育加入了华盛顿协议,就是认证体系在协议国之间互认。我们要建立的是国家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有内部、外部以及内外结合的保障体系。只有这样,国际上才会相信你这个国家的高等教育质量是有保障的。

2015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教育2030行动框架》。当年5月,联合国在韩国首尔开了一次会议,会议的重点并不完全是高等教育,但包括了高等教育。会议的总目标是:确保全纳、公平、优质教育,使人人可以获得终身学习的机会。全纳体现了教育的可获得性和包容性;公平体现在准入、参与、保留、完成和学习结果方面消除所有形式的排斥、边缘化、不公正的差异性、脆弱性和不平等问题;优质要确保教育能在所有水平和不同环境里导向相关、平等和有效的学习成果。

全纳公平理念中有一点特别值得关注,那就是学生学到了什么,即学生的学习结果。实际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很早就开始倡导优质教育了,包括学习的条件是否足够优质、学习的课程是否足够优质、教师的教学是否足够优质,等等。现在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成果是否足够优质。也就是说,关注重点从教师教得好转变到学生学得好。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一理念已经为人们所接受,但是行动上还尚未很好地开展起来。

现在我们来看看英国的情况。英国已经从国家战略层面回归教学,英国高教界掀起了新一轮围绕教学质量的重大改革。20165月,英国教育部发布了名为知识经济体的成功——教学卓越、社会流动及学生选择的《英国高等教育白皮书》(简称《白皮书》)。《白皮书》谈到,英国经济要想成功,高等教育要从教学卓越、社会流动及学生选择三个方面来做,它专门提出了一个教学卓越框架,高度重视教学卓越。而我们都在讲一流学科、一流科研。我不好说我们与英国走的方向相反,但至少是有夹角的。

《白皮书》强调了四件事情:一是从2016-2017学年起实施教学卓越框架,围绕以学生为核心来提升教学质量;二是建立教学与研究具有平等地位的文化。这个话大家一听就很明白,在我国的大学中,教学与科研是不平等的,而且是严重的不平等。我们要建立教学和研究具有平等地位的文化是不容易的。第三是根据什么来排名。我们的评价和排名都是科研导向的,而英国是根据学生的退学率、学生满意度和毕业生就业率等指标进行金银铜排名。如果你不在这个榜上就不能涨学费。四是特别讲究专业教学,强调高校专业(Program)教学应激发所有学生的全部潜能,促进毕业生就业,尤其是在高技术要求的产业领域就业。

再来看看美国的情况。美国从20世纪末就开始讲回归本科教育,重塑本科教育。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会发布了《重塑本科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蓝图》(1998)和《重塑本科教育:博耶报告三年回顾》(2001)。两份报告引起了美国研究型大学对本科教育的强烈关注,对本科教育改革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哈佛、斯坦福、MIT等超一流大学纷纷回归本科教育,启动本科教学改革。

哈佛大学本科生院院长哈瑞·刘易斯写了《失去灵魂的卓越》一书,他所说的是哈佛大学,我看了以后感觉就像在说我国的“985”大学一样。他说哈佛大学一直处在全世界大学的最高位置,但哈佛大学忘掉了一个最重要的事情,那就是本科教学。他认为哈佛大学变得商业化了,已经不是一所原本意义的伟大的大学,它的卓越是失去灵魂的卓越。因此,大学如果没有一流人才培养,特别是没有本科生,那就不叫大学,有本科生才叫大学。本科生教育是立校之本,把作为立校之本的本科教育忘了,怎么能够叫有灵魂、有担当、有责任感的大学呢?我们现在讲一流学科建设,如果不把一流人才纳入其中,就是忘掉了根本的一流;如果大学的教师只是专注于科研水平的提高而忘掉了教师的天职——培养人这件事情,那你良心何安?因此,建设一流学科必须把一流人才和一流本科加进去。我们怎样在一流学科建设中加入一流人才,而且是虚功实做,做成硬计划?昨天我在复旦大学,让我特别欣慰的是,在我去的前一天晚上,复旦大学党委常委会讨论出台了《复旦大学2020一流本科教育提升行动计划》。这是迄今为止“985”大学中第一个把一流本科教育从口号、理念、思想、倡导变成行动的一个计划,我希望有更多的人看到这个计划。前两个星期,我到清华大学去做审核评估的报告,清华大学的党委书记、校长都在,邱勇校长说一流本科是一流大学的底色,这是对本科教育地位认识很到位的观点。北大也提出要建世界上最好的本科教育,要把本科人才培养这件事情捧在手里,抱在怀里,顶在头顶。

斯坦福大学在2012年发布了《斯坦福大学本科教育报告》,并在2015年公布了《斯坦福大学2025计划》,这两份报告都是以本科教育为中心的。约翰亨尼斯校长在报告中说:斯坦福大学是一所伟大的教学与研究型大学,要像对待科研一样重视与支持教学,这不仅可能,而且很重要!以前关于本科教育的讨论都陷入了把教育改革局限于如何重新安排船上的座椅,而不是对轮船的航向进行深思熟虑的讨论的误区,新一轮本科教育改革的关注点不应仅仅指向大学应该教什么,也要关注大学应该怎么教,还要关注学生应该怎么学、学得怎么样。

亨尼斯校长说斯坦福大学是伟大的教学与研究型大学,斯坦福大学是把教学放在前面。斯坦福大学提出了21世纪本科教育目标:(1)掌握知识(Owning Knowledge):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融合,知识的深度与广度融合,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分析哲学;(2磨炼能力Honing Skills and Capacities):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批判性阅读能力、美学与审美能力、形式和定量推理能力、历史思考能力、科学分析能力、创新创造能力;(3培养责任感Cultivating Responsibility):包括个人和社会责任感、伦理和道德、跨文化跨种族认同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包容慷慨的品质以及富有同情心;(4自适应学习Adaptive Learning):掌握知识迁移能力,即运用所学知识能力去创建新的连接,解决新问题,应对各种外界挑战和机遇。

潘懋元先生认为,高等教育是建立在普通教育之上的专业教育。尽管现在可以宽口径、厚基础,实施通识教育,但无论怎样,高等教育都是一种专业教育。这里面有几个能力,掌握知识、磨炼能力、培养责任感、自适应学习,不仅要有知识能力素质,还要有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要能够发现问题,还能创造问题,还能把复杂问题连接起来解决,就是我们说的把知识、能力、素质连接起来的能力。本科教育一流专业的标准就是要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反观我们现在的本科教育,低阶教育太多,高阶教育太少,高阶教育少了以后,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就弱了。

麻省理工学院也高度重视本科教育改革,发布了《麻省理工学院教育的未来》(2014)、《高等教育改革的催化剂》(2016)等报告。拉斐尔·莱夫校长在报告中说:高等教育到达了一个转折点,我们必须要打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单个的变革主体是不够的,必须让全体教师、大学的高级管理层、学科和专业负责人、科研团队都参与进来。要让学生学会反思、讨论(与同伴和专家)、学科思维、自学和掌握学习。麻省理工学院改革本科教育主要落实在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和技术的改革上:由传统的课堂教师授课(Chalk and talk) 的被动学习走向主动学习(Active learning)、探究式学习(Discovery learning);项目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 ;从做中学(Learning by Making)、实践学习(Hands|on learning);问题导向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 ;自我学习(Self|Directed learning);同伴互学(Peer learning)、团队学习(Team learning)。

2.我国高等教育新形势

对于我国高等教育,我们有一个战略判断,那就是我们开始进入由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拐点。我们是高等教育大国,高等教育规模世界第一,占世界高等教育总规模的2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2.7%,正在快速迈向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所谓高等教育强国,主要看高等教育对国家发展的贡献度,看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因此,我们的核心任务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目前我们的主要短板或软肋是人才培养能力和水平不高。

习近平总书记说,一流大学要培养一流人才。他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政法大学时发表的重要讲话,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高度,深刻回答了高等教育为谁教、教什么、教给谁、怎样教等一系列根本性问题,对青年成长成才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刘延东副总理在今年召开的教育部直属高校第26次咨询会上讲,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要向课堂教学要质量,向社会要教学资源,建学校质量文化。陈宝生部长说立德树人要落实在提高本科教学水平上。提高教学水平,基础在本科。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没有高质量的本科,就建不成世界一流大学。高校领导不抓教学,不是失职就是渎职,至少是不称职;抓质量就是抓责任、抓标准、抓激励、抓评估;建设质量文化,引领质量发展。他在武汉讲了四个回归”——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教育的常识就是读书,教育的本分就是教书育人,教育工作者的初心就是培养人才,教育梦就是报国梦、强国梦。他还谈到了两个决定教学决定生存——学校为教学而建,离开教学,校长不是校长、教授不是教授、大学不是大学;质量决定兴衰——有质量才有核心竞争力,才能吸引一流的教师、学生、留学生和社会资源。

我们要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必须统筹好四个一流一流大学是目标,一流学科是条件,一流本科是根本,一流专业是基础。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学科是科研的基本单元,是知识的逻辑体系,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平台。昨天我在北大讲了一句话——哪怕北大所有的学科都是世界一流,也不能说北大就必然是世界一流大学。只能说老师的研究水平很高,不能说你培养人才的水平自然就是一流。因为那是指你的学术水平,好的专业才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平台。所以我说不要老是笼统地讲学科专业建设,这样会把专业建设淹没掉,应该讲学科和专业建设。学科建设有它自身的逻辑,专业建设也有它自身的逻辑,两者遵循着不同的逻辑。两者的重点不一样,指向不一样,方法和路径也应该不一样。因此,高校人才培养工作要把专业立起来、想起来、热起来。专业建设一定是独立的,不能从属于学科;很多专业也是跨学科的;国外讲专业的时候是跟课程联在一起的,没有我们国家分得这么细。

二、开拓我国本科教育新思路

借此机会,我想向各位介绍一下我们高教司工作的新思路。我们想做的,就是让全国都能喊响三件事——建设一流本科、建设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一是建设一流本科。不是只有北大、清华、厦大这些学校才有一流本科,一流本科有不同类型,有不同类型的一流标准;二是建设一流专业,各个学校都有不同的一流专业;三是培养一流人才。我这里特别强调要把专业建好。一流本科是一个目标,它不是一个标准,一流本科要落在一流的专业平台上。因为专业是培养人才的基本单元,就像人的腰,腰要不好的话,人就站不直,挺不起胸、抬不起头。所以要把一流专业扎扎实实建起来,要高度关注一流专业建设。

我们要做六件事情。一是高教司要做好领跑工作,做好引领工作。对于什么是最好的人才培养,什么是最好的专业,什么是最好的本科,我们要有一些计划、工程,通过计划和工程来做引领工作;二是我们必须要做好与人才培养同等重要的另一样工作就是促进公平三是高等教育不仅要培养从业就业的人,还要培养创新创业的人,要做好创新创业教育,鼓励创新;四是要推动融合,人才培养不只是高校的事情,高教司要推动和促进产学研融合,形成产学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五是要优化结构,高等教育除了规模以外,还有结构、质量、效率;最后一件事就是刚才跟大家说的,要倡导质量文化。我们要把做引领、促公平、鼓励创新、推动融合、优化结构、倡导质量文化这六件事在我们的工作中体现出来,落实下来。具体来讲,就是树立新理念、实施新举措、制定新标准、构建新机制、采用新技术、提供新保障。用新理念、新措施、新标准、新机制、新技术、新保障、新文化引领带动中国高等教育新发展。六件事要能落地,必须由六个“新”来支撑。

1.树立新理念

树立新理念就是树立“学生中心、结果导向、质量持续改进”这三个新理念。这是世界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理念,我们要大力倡导。经过这么多年的推动,现在很多学校的党委书记、校长和老师们开始接受这样的理念,开始践行这样的理念。一是我们反复强调的学生中心,是把全体学生的学习效果作为关注的焦点,是指针对所有学生,尤其是毕业生中后20%的学生有没有达到质量标准。因为科研鼓励的是“小众”,教学和人才培养面向的是“大众”;二是结果导向,强调教学设计和实施目标是为了保证学生取得特定学习成果,指的是以结果倒推,现在叫做正向施工、反向设计即先从用人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人,创新创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来确定毕业要求,然后毕业要求要用什么样的课程来支撑,由课程支撑来定教学大纲。教学大纲就是这么来的;三是质量持续改进,要建立评价反馈改进闭环,形成持续改进机制。我们希望学校建立六个要素——有机构,有专业人员,有可操作标准,有每年持续的自我监测、自我评价,有及时反馈,有持续改进。如此这般,学校的质量文化和制度文化才能建立起来。但这些都是我们目前的短板。

2.实施新举措

在实施新举措方面,我们主要做三件事情。第一件事是我们要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目前有六个“卓越计划”——卓越工程师、卓越法律人才、卓越新闻人才、卓越医生、卓越农林人才、卓越教师。“卓越计划”推出的年代不一样,重点也不一样。卓越工程师计划是2010年6月推出来的,到现在已经7年了。我们想要整合这些计划,根据目前新的形势,把这六个卓越计划变成一个拳头,然后将现在的新要求、新理念、新标准都放在里面,做一个升级版,就是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版来引领学校培养一流人才,把一流本科这件事情扎实地从观念、理念倡导变成实实在在的行动计划。

1)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是想提高国家发展硬实力,服务竞争力中国。它的定位是三个面向——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七年来的实践证明这三个面向是对的,而且应该首先面向工业界,不面向工业界的教育是自娱自乐。2.0版还加入了新工科,新工科有两层含义:一是新的工科,就是原先老的工科里没有的专业;二是工科的新要求,就是原有的工科要有新的说法、新的标准、新的理念。我们希望,经过若干年,我国的工程教育能够率先进入高等工程教育世界第一方阵。今天是我们加入华盛顿协议整整一周年的日子,去年6月2号我们加入了华盛顿协议,目前只有18个成员,发达国家都在里面,我们是第18个成员。我们现在开始制定国际标准,有可能进入第一方阵。

2)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是要提高生活生命质量,服务健康中国。生活、生命质量是每个人都关注的。我们要在临床医学方面做好,我们的目标是要培养好的医生、卓越医生,而不是培养医学理论研究人员,不是会说而不会看病的人。需要树立“大健康”理念,坚持医教协同、德能为要,推进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分类推进卓越医生(中医)培养。

3)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是要建设青山绿水蓝天生态文明,服务幸福中国。健康幸福是每个老百姓所追求的,蓝天、绿水、青山是每个人所期待的。我们要有一批有这种能力、有这种情怀、有这种操守的人来服务于幸福中国建设。需要深化农科教结合,以现代生物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林专业,为生态文明、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4)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是要培养德法兼修的法治人才,服务法治中国。要从一流法学人才向一流法治人才转变,法治人才是有法学理论的、能治国安邦的人,所以要从法学人才向法治人才转变。今后将有一千位法官、律师、检察官通过互聘方式到学校来当老师,有一万名法学教师到法律实际部门去挂职。

5)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是为了提升中国话语权,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服务形象中国。在国际上我们得有形象,得有代言人,得有话语权。卓越新闻人才就是我们国家的口舌,中国的发展需要良好的舆论氛围,不能天天都是那些比较低级的东西在网上传播。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扩大部校共建新闻学院,培养全媒型后备人才;培养党和国家的代言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力军、积极向上舆论氛围的引导者。这些人必须有国际视野、国际水平,而且必须在政治上可靠。

6)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国家发展,教育先行;教育发展,教师先行,我们要服务教育中国。我国是一个教育大国,教育关系下一代健康成长、国家未来和民族希望。需要建立“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培养教师的家国情怀,使其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7)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2.0,是为了培养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服务科学中国。需要推进“一制三(导师制、国际化、小班化、个性化),扩大实施范围,促进学术领军人才持续成长,提高基础学科人才的全球竞争力,服务国家长远战略发展力。

“六卓越一拔尖人才计划”2.0服务于竞争力中国,服务于健康中国,服务于幸福中国,服务于法治中国,服务于形象中国,服务于教育中国,服务于科学中国。这就是中国高等教育服务于国家发展的卓越人才定位,我们希望,通过实施这些计划,让我国高等教育从跟跑到并跑再到今后能够领跑。

第二件事就是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这也是很重要的一件事,要主动服务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搭建平台,示范引领,多措并举。实施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对口支援西部高校计划,这三项工作强调更多的是增强中西部高等教育的造血能力,而不是直接向中西部高等教育输血。我们希望能够把过去简单的输血模式变成造血模式。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应注重跟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强化办学特色,面向区域经济社会需求培养一流人才。

第三件事就是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创新创业教育不是一个简单的热闹的活动,而是应该成为高等教育的一个战略转型——从仅仅培养就业从业的人到培养有创新能力、敢于创业的人,用创新引领创业,用创业带动就业。这个事情非常重要。青年人要敢于冒险,我们要鼓励学生敢于失败,不敢失败的青年人绝对不是我们说的今后能胜任工作的人才。只有鼓励学生尝试这种挫折,学生才会变得坚强。我们现在鼓励的典型都是谁谁创业成了千万富翁,这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是怎么敢冒险,怎么敢失败,然后又怎么坚强地开始新的征程。所以,我们要把创新创业教育从活动变成一种制度来做。总体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造就拥有知识、能力、境界、眼界、敢于竞争的创新创业人才。

3.制定新标准

我们要把中国的质量标准推向全世界。要把不可量化的东西变成可衡量、可量化的东西,比如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把美国教育对美国经济的贡献变成了百分之多少的贡献。我们要做成“五个度”:培养目标的达成度、社会需求的适应度、教师及教学资源的保障度、教学及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这是最逼近于质量本身的东西。这“五个度”今天就不细讲了,我们在俄罗斯认证时用了这个标准,马上到德国也要用它来衡量德国大学的质量。

4.构建新机制

这里不细说。我们有各种机制,如结构调整新机制中的需求导向的学科专业结构、创业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类型结构;协同育人新机制中的校校、校企、校地、校所及国际合作机制;交叉培养新机制中的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培养机制等,这些都在实施中。我们希望可以总结成经验,然后作为模式慢慢推进。

5.采用新技术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不能是两张皮,不是简单地将黑板搬到电子屏幕上。我们要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加快建设优质在线开放课程,推动在线开放课程的广泛应用,创新教学模式,推进教学管理系统现代化,优化管理手段。我在清华大学在线教育中心讲了一句话:教育改变命运,网络改变教育信息技术现在已经不是简单的应用技术了,而是真的改变了教育方式。如果我们这些研究教育的专家们认为还应该在传统基础上做这个工作的话,可能会有失误。现在的混合式教学、慕课、在线教育,已经不是原先意义上的电视教育了,开始变成对目前的教学模式具有重大挑战的东西。陈宝生部长在考察华中师大时说,现在是“网上来云里去,云里去网上来”。我觉得大家应该关注华中师大所做的工作,虽然他们的工作仍在进行中,但的确让人眼前一亮。

6.提供新保障

我说的保障是指制度保障。我们的目标是建立中国特色、世界水平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包括一平台”——国家质量监测数据平台;二支柱”——院校评估和专业认证;三保证”——内驱力,外推力,影响力。在平台建设方面,我们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建设高等职业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全覆盖的质量监测网络。高等教育评估中心历时十年建成了高等教育国家质量数据监测平台,1200多所本科院校的数据都在里面,以后高职院校的数据都要放进去。现在是全世界上最大的数据平台,这个平台我们有备份。我们是论千万的数据,而且整合起来是论亿的数据。今后我们要对大学生做大数据分析。

在“二支柱”方面,我们希望通过院校评估和专业认证来推动保障体系建设。为此,我们通过审核评估和合格评估全面推进院校评估。审核评估针对的对象是办学历史较长的普遍本科院校,约有600所。主要是用自己的尺子量自己,重点审核“五个度”。通过审核评估促进高校分类发展,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多样化人才;合格评估针对的对象主要是新建本科院校(含独立学院),约650所。主要是以国家标准和要求为基本尺度,把关“三基本”。通过合格评估,引导高校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在专业认证方面,我们开展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专业认证工作。指导思想是一个追求”——以评促强,追求卓越;两个突出”——突出学生中心,突出持续改进;三个提高”——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落实教师主体责任;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完善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提高质量保障力度,强调质量文化建设。我们要建立起三级专业认证体系,第一级是基本质量标准认证,第二级是国家质量标准认证,第三级是国际质量标准认证。这个月高教司要正式公布国家专业质量标准,我们会通过新闻发布会第一次正式公布我国国家专业质量标准。虽然也可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我们公布专业质量标准的目的就是想让你看一看你是否达到了这个最低标准,如果没有达到最低标准,那你这个专业就有问题了。

  三、提高高等教育研究服务力

我们可以看一看,在涉及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文件里有没有我们在座各位的“影子”。潘懋元先生的影子就在里面,可能我们在座很多人的影子也在里面,我自己也参加过后边的若干工作。但我感觉大家参与的力度和对决策施加的影响力越来越弱了,坦率地说,我心里很焦虑。有些大学的高教所或教育学院被撤销了,大家议论纷纷。我一直想说,有为才有位,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谁越好,谁就会获得支持;谁越差,谁就会死掉。与其说学校没有远见,倒不如做点贡献让大家看看。

让我们来看一看我们的领头人对改革开放后高等教育做出的历史性贡献。在2008年的“遵循科学发展观,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课题中,潘先生选择的题目是地方高校发展。按潘先生这个地位,应该是研究大教育主题的,但他研究的却是地方高校发展问题。2008年时潘先生年近90岁,他走遍全国去研究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怎么办。这种事大家可能都不屑于干,你们都愿意做“高大上”的事。而且潘先生还申请了去年的教学研究成果奖,他得了二等奖。我得了三等奖,题目是“高等教育区域发展理论新论”,从2007年到出版成书用了五六年时间。为什么讲这个事?得奖不能完全衡量水平,真正对国家发展有用才是最大的奖赏。我在那本书上写了三句话,第一句话是:历史证明,当国家处于生死存亡的动荡时期,教育不能救国;第二句话是:现实证明,当国家处于和平建设的发展时期,教育能够兴国;第三句话是:未来证明,当国家处于伟大复兴的跃升时期,高等教育可以强国。这是有梯次的,教育可以兴国,但是高等教育才可以强国,高等教育将成为一个国家和民族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我们国家要想发展,高等教育必须成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强大引擎。因此,我们的理念、标准、文化要做好,才能够让质量真正高起来,真正强起来。我们做这件事,从小处说是高等教育的事,从大处来说是国家的事。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所以,我们实施和推进“六卓越一拔尖”计划,这个计划就是面向未来的计划,就是要把高等教育做强,培养卓越人才。

我们对高等教育智库联盟有四个期待。第一是引领思想,需要大家加强有深度的理论研究,成为思想库。思想从哪里来?我们希望从各位的智慧中来,你们应该真正成为思想智库,而不是简单的智库。思想智库比一般智库要高,思想库是有情怀、有担当、有大智慧的人干的事。我们希望理论研究要领先于决策半步之遥。第二是服务决策,加强具实施的政策研究,成为智囊团。希望大家提供有价值、有操作性的服务决策的研究成果。第三是推动实践,希望大家加强具可操作性的实践研究,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实践的实际推动者、实际参与者。我们不能老当裁判员,最多可以当教练员,教教人们怎么做,但是千万不能只当裁判员。最后一个是自省有为,以有为求有位,以贡献求发展,先有为,才有位。高教司几位司长和几位处长会很真诚地向大家请教,请大家帮我们来破题。

在此,我要提出一些目前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中国特色教育理论体系问题,第五次全教会将会提出这个问题,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需要开展研究。而且在会前和会后将要提出习近平教育思想,习近平教育思想里最多、最全、最深刻、最系统的是关于高等教育的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政会上的讲话、“五三讲话”以及之前的讲话,都是经过一两年的精心准备后才讲的。他的讲话绝不只是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要求,而是对整个教育思想都提出了新要求。怎么办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培养人的方法和路径是什么,他都讲得很细。我经常讲,习近平教育思想绝对是治国理政的理论,是纲领性的东西。但是我们的研究还很不够,请大家高度关注并切实开展习近平教育思想研究。

第二个问题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高等教育体系问题这个一流体系是什么,我们得说出理念来,说出标准来,怎么处理高等教育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才能形成这一体系。如果只是满足原先的高等教育体系,那是不行的,没有理念和标准也不构成高等教育体系。因此,我们需要大家来研究。

第三个问题是面向2030的高等教育现代化。2030年是一个节点,我们中长期的节点是2030年,国际上也是2030年,我们还有“中国制造2025”,这些都与2030是契合的。所以,面向2030的高等教育现代化,我们得开展一些标志性的工作。我们要把大家开展的高等教育理念研究、把大家的思想变成国家意志反映出来。

第四个问题要回到稍微微观和中观的问题上,那就是教育教学问题。再高的事也得落地,陈宝生部长说别落在膝盖上了。把一流教学做好了,上面的东西才有基础支撑。如果各位在微观的教育教学问题上做好了的话,我们的工作就真正能够走进学校、走进教师。我总是讲,不动教师这个奶酪,教育质量提高、学生发展都是空谈。教师这块奶酪很难动,真正让老师动起来,让老师有变化,必须把学生、教师、课程、教材、方法、技术、环境这些微观方面的研究做好。做好了,我们的教学就深入到了一线,而这个是最难的。宏观的、中观的、微观的问题串起来,就能够让我们的高等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有方向、有目标、有环境、有措施、有效果。

关于高等教育智库联盟的工作,我们拟分三个阶段来推进。第一个阶段是成立智库联盟,开展重大问题研究,介入高等教育决策;第二阶段是提供政策方案,影响高等教育实践比如说我们要干什么,不是由我们拿出一个方案,然后大家象征性地提提意见,你提的意见跟我合拍,我就赞成。不是这样,而是由你们提供方案,然后通过比较、论证、整合形成最优方案、最不引起失误和问题的方案,这就是影响实践。第三阶段是成为思想中心,指导教育教学发展。从介入决策到影响实践再到成为思想中心,你们将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思想库,源源不断地从这里出新思想、新思路、新技术、新方法,然后指导高等教育发展。

我们现在先从第一阶段开始。我们司领导反复讨论后,这次想搞点改革,我们不想将某个主题交给谁来做,我们想建立起一个竞争机制。比如说我们有一个重大项目,我们先请北大和清华都做这个题,北大可以出智慧,清华可以出智慧,水平肯定是都没有问题的。北大的方案有什么特点,清华的方案有什么特点,这两个方案能不能组合起来,互相有一个促进。每一个大问题都请两个机构来做,通过竞争机制使大家把这件事当成重要的事来做。同时,当我们发现有同志适合做这个,有专家适合做那个,我们可以再进行组合。比如说史静寰老师领导的团队和陈晓宇老师领导的团队都特别好,当有重大项目时,我们可以请两位专家一起来联盟攻关。不再是交一个课题给谁,大家领完课题后没有比较。

潘懋元先生从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影响了中国高等教育40年,对高教司的工作,对高等教育改革实践都给予了关心和支持,他是我们在座所有人的典范。我们都是潘先生的晚辈,希望大家把潘先生这种对国家的情怀、对教育的热爱变成自己的实际行动,变成影响决策不可替代的力量。我们大家不要做旁观者,要进入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主战场,服务、影响、引领主战场,投身到热火朝天的改革事业中,把我们的本领都贡献出来。还有另外一句话,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是我们大家都钟情的,我们做上述工作是对高等教育学科的重大贡献,我们也是忠诚于高等教育学的建设者和支持者。如果把这件事做好了,那就是双赢——学科发展起来了,指导高等教育实际的影响也出来了。

最后,我想代表高教司向各位专家致敬,我们计划要做的工作希望得到各位的帮助、指导、支持。你们对高教司的支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对中国高等教育的支持,就是对成千上万大学生最好的关心和爱护。我们三支队伍的第一支队伍就是高等教育研究的理论人才队伍,第二支队伍是高等教育战线的行政管理人员,第三支队伍是各高校的教务处长。让三支队伍结合起来、会合起来,来指挥、引领、实施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让我们的人才培养工作顶天立地顶天就是提出新理论,立地就是将新理论落实到每个人身上我们的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任务艰巨,能够真正发挥我们的作为。

   (本文是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同志201762日在全国高等教育重点研究机构座谈会上的讲话,由张应强根据讲话速记稿整理,已经作者审阅。)



       



总访问量:  

   Copyright © 2017高等教育研究所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东莞理工学院(松山湖校区)行政楼五楼     邮编:523808     电话:0769-22862005
 粤ICP备050088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