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应用型高校正面临“如何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蓄势赋能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课题,迫切需要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
近年来,温州理工学院回应服务新质生产力的时代要求,紧扣浙南、闽北、赣东区域发展需要,积极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深化校城互动融合、促进区域深度融合,努力探索建设高水平应用型高校的特色发展之路。
拆除“隔墙”——推动学科交叉融合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跨领域知识深度整合与跨学科综合能力培育的新要求。学校致力拆除过分强调专业细分而忽视学科交叉融合的院系“隔墙”,从“学科思维”走向“问题思维”,以应用情境创新牵引学科边界开放和专业创新优化,积极打造“价值引领、产业导向、能力本位”的育人体系,让学科跟着产业走,专业围着需求转,接受市场检验,实现动态调整,确保培养出的学生具有更强的跨学科综合能力和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竞争力。
创建“思政教育+专业教育”情境教育场景。学校持续挖掘温州创业发展典故等情境教学形式,系统谋划推出“问理·育魂”行走的思政课、“思政小灯塔”新媒体矩阵,创新地方资源融入专业教学的形式,带领学生走进厂房车间、创业基地、田间地头,结合前沿科技话专业、结合温州产业讲故事,在弘扬“四千精神”中铸魂育人。
搭建“行业赋能+项目驱动”产教融合平台。学校一是围绕浙江省“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和温州市“5+5+N”产业体系,培育产教深度融合的专业集群,及时调整新增机器人工程、物联网工程、人工智能等12个新专业,确保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紧密契合。二是通过项目驱动的方式打破院系和学科专业壁垒,推动“项目、课程、教材”的一体化建设,成功孵化了一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和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构建“跨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培育机制。学校推行“主专业+微专业”培养机制,通过开设对接未来新兴产业、前沿技术发展的微专业,创新跨学科专业教育组织模式,培养学生跨界融合思维,促进学生形成“创新创业能力+应用转化能力+组织领导能力”的复合型能力链。3年多来,学校累计孵化300多家成长型公司,年均创造产值3亿元以上,年带动就业岗位500多个,促进了创新创业生态的形成与区域经济的发展。
推倒“围墙”——深化校城互动融合
面对新时代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迫切需要,应用型高校必须摒弃传统封闭模式,积极融入区域发展战略,实现校城双向融合,营造和谐共生的良好生态。学校坚持“推倒围墙办大学”的理念,在与政府、行业、企业的同向同行中,一体推进区域内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
把学校办在产业园里。学校的两个校区均布局在高新产业区:滨海校区建在全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温州湾新区,背靠集聚“规模以上企业”超千家的省级新区;乐清校区建在跻身全国县域经济20强之一的乐清市,紧密对接千亿级电气产业集群。学校发起成立温州大都市区发展研究院,建立“一县一中心”政产学研用合作平台和长效机制,下设“千年斗城”“海上花园”“山水侨城”等研究中心,精准对接区域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实现产教融合的深层次互动与共赢。
将学院建在产业链上。学校坚持“链上发展”,通过同步建设现代产业学院、工程师学院与研究院,既推动从“学在课堂”到“学在车间”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又实现从“松散联结”到“集成联结”的产业需求精准对接。通过深化与企业的合作,学校横向课题经费较4年前增长542%,持续增强了产业发展的支撑力,有力推动了产学研深度融合与协同创新。
让教师干在强城行动中。学校力促校城人才共用、队伍共建,着力深化“地方+高校+龙头企业”的人才共引共育共享模式,联招联引高端人才,互建互补人才队伍;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邀请产业教授和行业导师深入学校,推动校企合作共建省、市博士创新站;每年选派“科技副总”入驻重点企业,共同攻关“卡脖子”难题,打造高校与企业紧密联动的“双磁场”。学校还积极开展教师评价改革,推出“产教融合工作量”“服务地方贡献度”等新型评价指标,并将获得县级主要领导批示的资政报告,作为重要学术成果纳入职称评审依据。通过这些举措,学校不断推动教师走进企业、走向基层,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推动科技创新与地方经济发展深度融合。
跨越“城墙”——促进区域深度融合
近年来,学校主动伸展“藤蔓”,跨越“城墙”,努力践行“温州民营企业办到哪儿,学校的人才培养就跟到哪儿”的服务理念,切实推动发展思路从“内循环”向“联动化”转变,搭建区域性高端合作平台,孵化高水平教学科研项目,为构建区域协同创新体系贡献智慧与力量,助力温州乃至更广泛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积极推动东西部协作互助。学校一是通过打造“温慕西”讲师团,将温州课堂搬进西部校园,实现教学对话跨越千里山海。二是开展东西部协作“交换生”项目,拓宽学生视野,深化文化交流,形成跨区域的人才和文化聚合效应。三是积极探索“1+M+N”模式,与阿坝师范学院、喀什大学等高校协作开展学校层面的教学合作、学院层面的互动交流、课程层面的共建共享,并引入当地温州商会力量,构建政校企联动格局,全方位推动跨时空、跨校际、跨区域的深度合作模式,为促进东西部区域的协同发展和共同进步贡献力量。
持续深化国际性交流合作。作为澜湄国家创业教育联盟理事长单位,学校与柬埔寨亚欧大学共建“丝路学院”,联合当地浙江商会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温州创新创业教育的“名片”向“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高校传播。学校还加强和欧美高水平院校的合作,深化与国际学者的交流互动,邀请发达国家的院士参与教学科研,推动国际化课程建设,确保区域内人才平等享有高质量的国际教育资源。通过这些举措,学校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为地区的对外开放与合作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新征程上,学校将秉持温州市委、市政府赋予的“努力成为城市发展的动力源、创新人才的孵化器和高等教育的金名片”职责使命,为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创新与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
(作者:周文龙,温州理工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来源:《中国教育报》2025-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