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关于管理学理论在高校的应用和作用,不应停留在简单地争论是否有用,而是要深入讨论如何有效应用,并加强理论分析和案例研究。管理是科学,也是艺术,西安欧亚学院在办学和发展过程中,合理选择和有效应用管理学理论与方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应系统学习和准确把握管理学理论与方法,根据学校发展阶段和内外部环境,选择适宜的管理战略并精准施策,实现从科学管理到价值观管理的跃升,因校制宜分析一些高校面对的科研、评价和排行榜等难题,增进对管理学的认识,促进教育学学科专业的发展。
关键词:管理学;战略与方法;应用与作用;价值观管理;提高质量
管理是对组织资源优化配置的主要手段和基本过程,在外部环境相似的条件下,一些资源禀赋相当的高校表现各异,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管理能力和水平存在差异。拜读《按你本来的样子生长:西安欧亚学院25年转型发展之路》一书,与本书作者潘东燕老师和该校胡建波董事长及其一些管理干部深度交谈,很受启发、收获良多。关于管理学理论和方法能否在高校应用,有两种不同认识。一种观点认为,高校“管理不当”,需要应用管理学理论和方法使高校“更为有效,更能反映公众的需要”;但另一种观点认为,各种管理“时尚”在高校都只是“流行一时”,并未“产生预期的结果”,而且与高校的“价值是不相容的”。类似争论还会继续,高校管理者只有懂得管理学理论与实践,才能对各种观点做出自己的研判,并在管理实践中作出正确的选择。
一、正确认识管理学的理论与实践
尽管大学的历史悠久,但正式研究高校管理的规律和逻辑开始较晚,由此引起一些教师对于高校管理的反感,认为“传统的教育管理学主要是将企业管理理论套用在教育领域”。实际上,“管理实践古已有之”,基于管理思想史的视角,“当人们通过寻求合作来实现目标时,管理便会出现”,因为人总是要“参与到各种组织中”,并“寻求通过有组织的活动来满足”需要,因而要“建立组织以放大自己的专业才能”,并满足自己的多种需要,而“这些组织必须得到有效管理”。因此,管理是组织的客观存在,并“能够促进个体和群体”目标的实现,高校也不会例外。
(一)管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作为一门科学,管理是发现、探索、总结和积累,并反映管理过程客观规律性的理论知识体系,具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充分的科学依据、大量的实践经验与教训,在管理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所揭示的科学管理的一般规律”也是高校管理应该遵循的。
作为一门艺术,管理的“各系统相互融合,相互支持”,要求“方方方面”都不能“那么僵硬”。伴随人们“理性思考能力的不断发展”,对于“利用物质和人力资源以实现目标的艺术的理解也在不断发展”,使得“管理可以有多种可能方法”和“若干可供选择的模式”。对于管理者来说,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还要有选择的艺术。
既然高校也是一种组织,必然也需要管理科学和艺术,特别是伴随高校规模扩大,师生人数众多和系统复杂,面对校内外多变环境,如果管理水平上不去,就难以成为一所好大学。管理学理论在有的高校应用中出现问题,原因之一在于背离了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脱离了本校的“独特环境”和实际需要,是模式选择错误和实施方法失误,而非真的是管理学在高校“水土不服”。
在美国,“第一本关于大学管理的专著”出版于1900年,但在“此后数十年间,只有少量的相关专著和文章问世”,少有学者对高校的“管理问题发生兴趣”。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伴随“美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及其社会功能的增加”,许多学者“发现高等教育控制与管理是一个有趣的研究课题”,高校不仅是“具有教育机构特质的组织”,而且可以“从很多方面运用非学术组织的研究技术来加以研究”。
西安欧亚学院在“调整传统管理模式”过程中,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发展中的苦恼。对于管理学,要全面掌握,而不是只字片语;要与时俱进,而不是故步自封;要灵活运用,而不是僵化教条;要扎实细致,而不是简单虚化;要落实到位,而不是泛泛空谈。高校管理要与时俱进,因时因事而变。应不断创新高等教育管理的知识构成和理论体系,围绕人才培养中心,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努力打破束缚高校科技创新活力的管理模式,有效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资源和创新能力;更新教育观念,服务社会,并按照生产要素的分配原则和按贡献分配的原则,建立对高校教师有效的激励机制,落实技术、知识、管理等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政策。
(二)管理学在高校应用成功与否的关键
胡建波指出,“大学的样子既来自于办学者的理念,也由社会环境和社会需求所塑造”,而这两个方面都对管理学理论与高校经营管理实践相结合及推陈出新提出要求。胡建波本人“非常清楚管理对于组织的价值”,要让大家“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经营管理这回事,而且能对学校发展起促进作用”,要告诉大家管理“是一门科学,需要有科学的管理工具和管理方法”。
一些文献所批评的管理学的问题,有些是传统管理学的不足。早期源于企业管理实践升华的管理学理论,有些不仅不适宜于高校,而且早已被多数企业所摒弃。例如,有文献批评管理学对人的忽视。而在20世纪30年代,管理学界就认识到“员工满意度和生产率取决于员工之间以及员工与其上司之间良好的交往和互动,因而实现效率和工作场所和谐的关键在于支持性的人际关系”。西安欧亚学院应用现代管理学理论,也树立了“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学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高等教育改革还受到公共管理改革的启发和激励,尽管简单套用公共管理理论来分析和指导高校治理也有应当注意规避的问题,但新公共管理对高校产生了重大影响,包括20世纪80—90年代兴起的新公共管理改革(New Public Management,NPM),以及21世纪兴起的新公共治理(New Public Governance,NPG)和治理网络(governance networks)等理论。
美国学者B.Robert的《高等教育的管理时尚》,书名使用“Fads”一词,意为各种管理工具在高校应用“风靡一时的风尚”和“狂热”,并讨论了高等教育“管理时尚失败的原因”,但也就如何“建设性地利用”管理时尚提出了若干建议,特别是在书的结尾处强调,“学术管理时尚也是有用的,当管理者已经将组织关键的规范和价值观内在化了的时候,他们会将每一时尚的真理内核加入到其知识宝库和行为指令系统中的”。因此,管理学理论是否在高校有用,关键在于要有对的管理者应用对的管理理论和采用对的管理方法。当有人抱怨管理学理论在高校没有用的时候,应该反思同样的理论为何在有些高校就发挥了作用并取得了成功?
正如邬大光教授在书的序中所说,在很多人的观念里,高校管理有很多“摸不着、看不到的小事”。他高度肯定西安欧亚学院“温度管理”,即通过建筑、装修、设施和管理等措施,一年四季都将校园的室内温度维持在“一个舒适状态”。认为“类似这样的管理故事”在该校几乎“随处可见”,并将其提升到“从制度约束到行为习惯的养成,从行为习惯的养成到管理文化的形成”的高度,体现出一位教育学家和管理者对于高校应用管理学的重视与认可。
(三)管理学在西安欧亚学院应用的成效显著
通过有效运用管理学理论和方法,西安欧亚学院抓住历史机遇,顺应我国高等教育从规模扩张到内涵式发展再到高质量发展的大势,确定了学校使命、愿景和价值观,制定了发展战略,不断提高领导力,实施组织设计与流程再造,完善管理队伍与人力资源管理,持续推进校园建设与规划管理,加强院校研究与信息化,经历了“从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再到文化管理,从依靠个人能力到依靠团队能力再到依靠组织能力,从赢得生存基础到建构自主意识再到寻求内心从容”。在此过程中,胡建波率领学校在每一个关键时刻,都理性地做出了“适合学校发展的正确抉择”。
在胡建波看来,西安欧亚学院完成了“道路选择”“系统再造”与“范式转型”,已经“拥有成熟的运营体系和发展方略”,各项工作都“取得巨大成功”。其科学管理和价值追求“越来越得到国内高等教育行业的认可,每年都要接待200多所院校前来学习交流”,并为一些兄弟高校与企业提供咨询和服务。令他感到满意的,一是基本建成以国际化教育教学理念为底色的西安最美大学校园;二是中高层管理者的价值观不断提高和趋同;三是学校老师的“课程大纲做得非常标准、精细,讲得也很到位”;四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行为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变”。
在西安欧亚学院,“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要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处处为学生着想。这不仅是该校的书面办学理念,而且在很多教职工的心里已经上升为信念,按照胡建波的话来讲,就是“发自内心的相信,乐在其中的行动,不计回报的付出,念念不忘的坚持!”而“有了信念也就有了定力,就不会拘泥于眼前的得失”,坚持不懈“就会爆发出巨大的力量”。
西安欧亚学院应用管理学理论推进学校改革发展的第一次大考,是2013年11月“全面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一方面,当时校内一些管理干部和教师都能“有序地推进工作”,但对学校“全新发展道路”,有人“心里还是在打鼓”,在外部也有一些不理解和“非议”。另一方面,如何“按照评估标准做好做实”各项“基础工作”的思想也不统一。胡建波“给全校教职工讲解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各项指标和学校未来发展方向如何结合”,亲自“带着团队”“逐字逐句”修改“自评报告”,时任副校长刘瑾(现任校长)带领大家在暑假期间加班加点,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准备工作。评估专家组评价,“这是一所有情怀、有境界的创新型大学,对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具有引领价值!”进一步增强了学校上下的信心和力量,“此后几年,西安欧亚学院几乎是一年一个样地往上走”,学校的管理“在全国高校中居于领先行列”。
正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原党委书记张光强在本书的序中指出,“无论是高品质的校园环境,还是‘国际化、应用型、新体验’的质量内涵,抑或是欧亚DNA特色通识课程,学校已在各方面工作中走出了自己的道路,开辟了一套独特的‘欧亚模式’”,在多个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硕果累累”。陕西省教委原主任刘炳琦也称赞“西安欧亚学院的管理理念在国内高校中具有引领性”,学校“拥有一流的管理水平,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迈得也很大”,具有“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不惧艰难的开拓精神”“事事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对于“陕西乃至对全国民办高等教育行业的发展都有很大贡献”。
二、以管理学学习应用推进管理模式升级
当前,西安欧亚学院已进入“价值观管理”的新阶段,要求教职工“拥有共同价值观,共同朝着同一个目标去努力”,这就需要加强学习培训和宣讲解读,让每一名教职工、并通过他们使得更多的学生,都能知晓、体会、感受、践行和受益于学校的价值观,增进师生了解、认可、宣传、支持和自觉实施学校的新战略,增强大家的知悉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一)高校干部学习管理学的必要性
目前,高校管理干部基本都接受过高等教育,有的还是高层次专业人才,学科背景多样,有助于从多个视角观察和思考学校管理。伴随高校管理任务越来越繁重、工作难度越来越大,应防止“思维惯性和路径依赖”,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和效能。
学科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学术造诣深厚、成果颇丰,但有的在走上管理岗位之前未必就是教育管理“内行”,应按照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的要求,刻苦学习、不断提高,经受锻炼和考验,成为学校管理的行家里手,防止对管理理论与实践“简单化”“片面化”“碎片化”和“盲目自信”“眼高手低”。
曾经学过管理学,甚至已经获得管理学学位的管理干部,也应意识到,在学历教育的有限时间里,学习的深度有限,还有不少管理学理论没有学精学透,加之管理学的理论发展都很快,需要不断“加油和充电”,更要注意“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应加强理论与实践结合,不能将学来的理论“束之高阁”“置之脑后”,也不能“纸上谈兵”“按图索骥”。
长期从事管理工作的高校干部,实践经验丰富,执行力强,但对于管理不仅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需要加强管理学理论学习,完成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跃升。
管理干部加强管理学学习,需要突破3个障碍。一是对授课老师的信任障碍,例如,认为老师讲得头头是道,但缺乏实践经验,讲授的有些理论在实践中无法实现。二是对听课的情感障碍,在培训过程中,要由平时工作中别人听自己的,转变为此时要听别人的。三是注意力障碍,参训期间事务缠身,难以集中注意力。同时,参训人员更加看重培训的现实针对性,急于想通过管理培训找到解决具体难题的方案,可能会感觉培训的“远水”解不了工作中的“近渴”。
胡建波在中欧国际工商管理学院(简称中欧学院),通过学习领导力、战略管理、公司财务、营销管理、管理经济学、组织行为学等EMBA课程,不仅“充分认识到管理对于组织发展的巨大价值”,以及实现“教育目标”的路径,更是将相关管理学的理论有效运用到学校经营管理之中。
2014年,胡建波拜邬大光教授为师,在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攻读教育博士。通过对统计数据及问卷调查的分析,他对陕西省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存在问题进行了剖析,通过国际比较及理论分析,提出了省级职业教育体系的再设计思路。近年来,从西安欧亚学院的改革发展中,可以看到胡建波博士学位论文中的一些观点和主张得到了实施,他的相关建议也得到了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和采纳。
胡建波不仅自己学习管理学,还鼓励、支持和组织中高层管理干部学习,“全面推进培训工作”,并“从最初零散点状的培训逐渐建构起完整的培训体系”。他将中欧学院的“教授和校友请到学校给大家做培训”,一开始,很多人“都像听天书一样”不知所云,还有人对此“非常不屑”。但他毫不动摇,并率先垂范,“每个周末都和中高层一起”参加培训。2008年,学校“为中高层采购了情境领导力课程”供大家学习;2009年,“资助部分高层管理团队成员”到西安交通大学攻读EMBA学位;2010年,又“一次性资助40多名年轻后备中高层管理团队成员”到西北工业大学攻读MBA学位。到了2012年前后,学校“中高层管理团队成员全都系统完成工商管理课程学习”,也使大家“从过去完全听不懂”胡建波在说什么,转变为“逐渐开始有了共同语境,并逐步具备了在同一个频道讨论问题的能力”,管理团队的“领导力有了很大提升”。胡建波逐渐发现,年轻中高层管理干部有了显著变化,不少人都会用一些管理学的专用名词和基本常识进行表述和分析,简洁明快、易于理解、准确到位,沟通起来很顺畅。学习过程也是教职工参与战略决策的过程,有助于战略规划的有效实施。
西安欧亚学院第一个“四四二”战略的成功,就与中高层的管理学习和培训密切相关。深入实施2.0版“四四二”新战略,不仅中高层要继续深入学习培训,广大教师的学习培训也十分关键。一方面,如果缺乏教师的理解和支持,战略转型的难度会很大。另一方面,“教授们都受过专业教育,他们比其他工作人员更能根据专业判断行事”,而不是盲目地接受上层下达的指令,对于他们影响更大的是“学校的惯例和文化,以及参与人员的背景和社会化程度”。因此,管理学的学习和培训应该成为教师发展的重要内容,有助于教师理解学校改革发展相关举措的背景、原因和内容,支持和伴随学校一起成长和成熟。
(二)从科学管理到价值观管理的跃升
管理理念与模式的跃升,受到内外部资源约束的限制。正如赵炬明教授指出,高校“只能就可得到的资源进行规划和管理”,并因资源约束而导致其“组织与管理模式的改变”。在实施“四四二”战略的十年里,胡建波不断思考学校管理模式的转型,并“敏锐地观察到西安欧亚学院在全新十年必须迈入一个全新发展周期,否则百年名校的教育梦想将永远只是空中楼阁”。为此,欧亚学院又推出了三大管理理念和举措。
一是价值观管理。胡建波希望,西安欧亚学院要“有自己的价值追求,特别是要有教育的定力和对教育的独到理解,符合国家高等教育规范的同时又有自己对教育的远大抱负”。价值追求是一种信念,“只有对的信念才能营造对的文化,只有对的文化才能塑造对的环境,只有对的环境才能吸引对的人,只有对的人才能和组织一起走上对的路,并最终共同将事情做对”。作者勾画的这条“价值链”,逻辑性很强,也很有指导性,生动地体现了西安欧亚学院的价值观。
沿着作者的思路,后面还可加上一句:共同将事情做对会进一步提升对的信念,持续做对事情,形成一个“价值环”,而“信任”位于环的中心,因为“价值观只和一个词紧密关联,那就是——信任!”也就是胡建波所强调的,坚定“自己的选择”,相信“相信的力量”。
经过全面总结和充分讨论,2018年年中会上,胡建波提出了“价值观办学”的新理念,“为学校未来十年发展定下基调”。一方面,“科学管理手段”还需进一步完善,但必须更加凸显“价值观的作用”,使得“每一名教职工都必须发自内心地热爱教育事业”,并进一步“影响到每一名学生”,西安欧亚学院的管理理念跃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另一方面,价值观管理是对泰勒“科学管理”(scientific management)中存在问题的纠偏和补差,其本质在于“全体欧亚人共享价值观”,使得创办一所百年名校的教育梦想成为“每一名教职工必须一起去完成的事业”,鼓励全校师生“坚信学校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育道路选择”,并“基于自己的相信去做事”,进一步提升欧亚人的质量信仰和举止行为。
二是2.0版“四四二”发展战略。胡建波在2018年年终会上,发布了2.0版“四四二”发展战略,要以新的发展战略来实现新的管理理念。新战略基于学校定位的视角,既有“物理定位”,也有“心理定位”。前者主要体现在“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层次定位,而后者则确定了在应用型本科高校中“国内领先”(2023—2026)和“中国一流”(2027—2028)的心理定位。这样一个定位,既符合西安欧亚学院的实际和内外部环境及资源约束,也符合波特关于“有效组织不能试图占领过多的市场。他们应该确定最有效的活动领域,而忽视其他的领域”的要求,具体到高校的实际,就是“没有哪个大学对所有人都合适”。
对时隔十年的两个“四四二”发展战略进行比较,有三个显著变化:一是着眼点从民办本科高校放大到应用型本科高校,不再执念于办学体制的差异;二是比较范围从本省放大到全国,更加自信和坚定;三是国际化成为关键词,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要求更高,愿景的内涵也更加清晰。实施2.0版“四四二”战略的成效和经验还有待进一步总结凝练,但已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和家长开始认同学校国际化的教育教学理念,并因此选择报考西安欧亚学院”;还有“越来越多的老师,也因为学校国际化的教育教学理念而选择加入西安欧亚学院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
三是质量发展主题。在2019年年终会议上,胡建波将学校原有的质量、经营、声望三大发展主题,归拢合一为质量,并首次发布《欧亚质量宣言》。他指出,“经营并不是指学校要强化利润指标,而是要做到精细运营,增强自身造血能力,让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西安欧亚学院在学校发展主题中不再提“经营”,并非放弃了经营主题,而是其经营管理已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经过多年努力,学校的管理干部已经熟练经营管理,师生对于经营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也都已接受,将经营管理融入质量发展的时机已经成熟。
同样,发展主题中“声望”不再单列,是因为西安欧亚学院已经“有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社会声誉不断提高,更是得到校内师生的高度认可,声望也已成为提高质量的应有之义和必然结果,一所高质量的高校一定是有声望的高校。
因此,西安欧亚学院转入“质量、质量、质量”新的战略已经“水到渠成”。2020年的年终会议,胡建波提出“适应性的质量观”,并要求“西安欧亚学院的课程、环境、建筑、信息化、治理与管理体系、组织能力与文化”等“都要表现出高质量水准”。西安欧亚学院的发展规划明确,未来十年“将从国际化、应用型、课程重构与质量保障、学生发展、组织变革与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等6个方面重点发力高质量发展”。新战略有了新内涵,西安欧亚学院也进入了新的战略发展期。
(三)西安欧亚学院的未来可期
作者为西安欧亚学院勾画了2028年之前的发展框架,即“从战略驱动转向使命驱动,主要发展动力要从团队能力进化为组织能力,从科学管理迈向文化管理,领导者也必须将主要精力从领导团队转向领导价值观,有效带领组织在全新阶段——做正确的事并且做得很好”。这是一个催人奋进的情景描述,也需要全体欧亚人为之共同奋斗。
上述战略转型也将带来学校管理模式的新变革,在前一个十年变革阶段,“西安欧亚学院是以顶层设计和领导力提升驱动组织变革发展”,尽管也在管理体制改革和下放办学自主权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改革仍以自上而下的模式为主。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学校应着力“培育底层土壤”,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学校文化建设,管理模式也将转向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基层将会涌现出更多改革发展的鲜活案例和成功经验。
组织与管理“既是科学同时也是艺术”,如何“高效率和高效益办学”,高校内外部有各种观点,加之不同高校又有不同的环境与传统,各个利益团体的意见很难达成一致,学者们的意见更是非常分散,有些“变革的建议从理论上讲是明智的”,但“在实践中却并不是有效的”。作为一名合格的管理者,未必需要精通各种管理理论的来龙去脉,但要能比较不同理论和观点,并选择出最适合自己组织的理论和方法,这是对管理者领导力的锻炼和考验。
作者相信,西安欧亚学院“在使命驱动、愿景引领和价值观建设等文化管理要素的推动下”,不仅会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也将“继续引领全行业”。改革永远在路上,发展永无止境,2025年将是西安欧亚学院成立30年,期待学校会变得更像自己“本来的样子”和“未来应有的样子”,朝着百年名校的目标和梦想不断前行。
希望本书能够成为西安欧亚学院师生的必读书,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认识和了解自己的学校;期待本书能够成为教育学和管理学学生、特别是研究生的阅读书目和参考文献,有助于他们在学习“高深学问”的同时,也能从实践和实操的视角认识一所高校及其经营管理与改革发展的实际,并找机会到现场去感受育人环境和办学氛围、与师生交流所见所思所悟;建议本书作为西安欧亚学院各种对外专业培训的教材,有助于参训者在接受专业知识之前,先系统了解学校的管理概貌和高校管理的整体情况。同时,期盼本书在2025年能够再版,也许届时还可以进一步补充一些内容,一是总结2.0版“四四二”战略的实施经验与成效,二是加强有关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成效,三是补充信息化建设的举措与成效,四是探索与高等教育学理论与实践的交叉融合。
三、深入推进管理学在高校的应用
管理学在高校的应用,西安欧亚学院是一个典型案例。在本书的结尾,胡建波提出了“新起点新思考”,是关于“应时应势补足短板助力学校持续发展”的分析和部署,重点关注科研、排名和评估。这是他通过与兄弟高校横向比较后发现的自身短板,也是当前多数高校关注的重点和社会舆论的热点,更是需要应用管理学进一步完善的问题,将为学校“开辟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本文不仅是介绍西安欧亚学院的案例,也希望对于更多的高校有所参考和借鉴,通过系统学习和准确把握管理学理论与方法,根据本校发展阶段和内外部环境,选择适宜的办学定位和管理战略,深化改革、精准施策,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因校制宜加强科研工作
胡建波指出,“当我们集中精力做教学改革、课程体系重构和学生事务社区化改革的时候,学校的教学成果奖项和科研成绩就不够好”。西安欧亚学院“以学生为中心”,深化教学改革的方向没有错,改进不足也有助于更好地实现新发展阶段的改革目标和战略措施,需要加强统筹兼顾,在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取得更大成果的同时,也应关注和兼顾教学成果奖项和科研及服务的要求,将改革成果总结凝练为成果奖项;而在策划和申报教学成果和科研项目时,也应聚焦学校的改革方向和举措,认真研究其中的学术问题,将改革实践升华为理论成果,取得“1+1>2”的成效。
为此,胡建波提出,“西安欧亚学院需要适当强化科研工作”,并明确科研工作定位要“服务于学校国际化应用型的办学定位,服务于创新型大学的道路选择”。同时,也许“重要的并不是个别研究直接影响具体的决策,而是长期的学术研究工作影响知识和信念体系,由此进而影响管理者如何从事其职业”,以及“如何思考他们所面临的问题提出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法”。
2008年以来,西安欧亚学院在教育学、管理学、设计学、信息科学等领域组织开展应用研究,已取得一批成果,推动了学校转型发展。目前,部分教职工已具有一定的科研水平和学术积累,并开展了一些研究和咨询服务工作,如果进一步基于学术规范予以梳理和完善,会很有发展潜力,并有可能取得有影响的科研成果。同时,高校科研要反哺教学,提高科研育人水平。
根据高等教育法,所有高校都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任务,开展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但不同类型、层次的高校,应加强分层定位和分类施策,努力“通过组织与管理创新”来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对于应用型高校,一是应加强教学的学术研究,在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同时,也应为申报教学成果奖奠定基础和做好准备。二是深入论证学校科研的主攻方向与课题选项,有所为、有所不为地加强有组织科研。三是鼓励青年教师申请各类科技计划项目,支持有潜力的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加强科研训练和成果产出。四是加强校企合作共建创新平台,围绕企业需要合作完成横向科研课题,并组织更多的学生参与相关创新创业大赛。五是完善科研统计口径,规范统计方法,真实准确反映学校的科研状况与水平。
(二)全面理解政府评价指标
胡建波指出,“一所大学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既离不开市场认可,也离不开学术界认同,更离不开政府支持”。关于这一点,胡建波在2013年本科教学评估过程中,仔细研究评估指标后就指出,“教育部也是考核我们想要的那些指标,只不过提法不同而已”。一方面,要让更多的管理干部和教师认识到这一点,并将这种认识深入到学校的管理工作中去;另一方面,将已有的绩效考核指标与评估指标有机融合,并完善相应的管理方法和措施。
政府对于高校进行评估,是世界上多个国家的通行做法。在高校发展和竞争的赛场上,学校如同运动员,可以设法影响竞赛规则的制定,也可以抱怨竞赛规则、甚至裁判不公,但必须遵守竞赛规则,只能在规则许可的范围内奋力拼搏。这就如同参加体育比赛,如果在橄榄球赛场上按照足球规则参赛,可能会是一败涂地;反之,如果在足球场上运用橄榄球技术,又会频频犯规,甚至被出示黄牌、红牌。为此,必须学懂弄通竞赛规则,其中包括“政府评价指标”体系的逻辑和标准、工作流程与价值判断。
(三)客观看待大学排名榜单
大学排名榜单自出现起就被质疑与批评,20年前就有文献指出,“评价指标体系缺乏科学性与公正性,指标数据的统计缺乏真实性”。但正如胡建波指出,“西安欧亚学院需要适当关注权威榜单排名”,因为参考排名是广大家长“为子女选择大学最具操作性的做法”,好的排名“不仅有助于学校在学术界赢得认同,也能在招生市场上赢得主动”。
2024年1月,艾瑞深校友会网站发布《2024校友会中国大学排名》,“西安欧亚学院凭借高质量办学”,位列“中国民办大学排名Ⅲ类第一名,并连续11年位居校友会‘中国财经类民办大学排名’榜首”。在排名榜单发布当天,西安欧亚学院就在官网报道了这条消息。
胡建波多次强调,要“心无旁骛全身心投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为各类评比和排名所扰”,但“不为所扰”并非“毫不在意”和“置之不理”。不惟指标,不是不要指标或不看指标,而是要科学、客观、辩证地对待和分析,从中得到需要的信息。大学排名榜单也是一种管理工具,可以视为学校改革发展和管理成效的第三方评价,特别是一些榜单的底层指标,通过原始数据的横向比较分析,可以从中发现学校的优势和弱项,获取有助于深入思考的信息和开展院校研究的素材。
(四)科学认识学科专业发展
2024年1月,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网站公布了《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简介及其学位基本要求(试行版)》(简称《简介》)。其中,管理学学科门类包含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学、农林经济管理、公共管理学、信息资源管理5个一级学科,以及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会计、旅游管理、图书情报、工程管理、审计7个专业学位类别,涉及各类组织的管理,高校也不例外。
例如,公共管理学一级学科是“对于公共部门的专门研究”,当然也包括教育公共部门,其下设的教育政策与管理二级学科“研究教育领域公共政策一般理论及方法、教育行政与管理活动及规律”,是以教育宏观管理为研究对象的。
再如,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以人类社会组织管理活动的客观规律及应用为研究对象”,研究目标“从单一追求利润最大化向效益、价值、人才、绿色、低碳等多元目标协调发展转变”,也包含了教育组织的目标。其下设的人力资源管理二级学科,更是高校的主要管理内容。
即使是工商管理一级学科,其会计学二级学科“探索如何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等环节,以真实有效反映微观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为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有用信息并实现监督和管理功能”;财务管理二级学科“研究如何通过计划、决策、控制、考核、监督等管理活动对资金运行进行管理,实现经济或社会组织价值增值和效率提升”;还有信息资源管理一级学科下的图书馆学二级学科等,这些都是一些高校需要加强的管理环节。
可见,管理学学科专业已经直接或间接进入到教育领域,如果教育学人和管理者要放弃对管理学在高校的应用,一些管理学人可能会乐于把高校管理作为自己的学科专业领域。
另外,《简介》中教育学一级学科之下的15个二级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育政策与领导学、高等教育学、学前教育学、教师教育学、教育评价学、成人教育学、工程教育学等8个二级学科都指出:整合吸收、综合运用/使用、广泛吸纳/吸收了包括管理学在内的多学科的理论/研究/成果/方法。同时,增设了教育政策与领导学二级学科,实际上已经从学科专业的视角回答了管理学理论能否在高校应用的问题,也应成为构建高等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内容。
本书是西安欧亚学院25年转型发展的经验总结,也是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管理学的优秀案例集和读本,思想性、可读性、指导性都很强。“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本书的读者所关注、所欣赏和所感悟的重点也可能会有所不同,对于高校管理的认识和态度也未必相同,但坚持摒弃“教育偏见”、且“按你本来的样子生长”,就可能办成邬大光老师所期待的一所“好大学”。期待更多高校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成果,期待有更多文献讨论大学本来的样子和什么是好大学。
(作者:张炜(1957-)男,上海人,西北工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比较教育研究、学科与研究生教育、技术管理等研究;来源:《高等理科教育》2024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