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观点】石中英:新时代大学文化建设的根本遵循

  • 发布单位:高教所
  • 发布时间:2025-04-21 14:43:43
  • 访问量:
  • 分享到: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重要论述中大学文化建设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大学的发展理念、价值取向、培养目标、制度建设、学术文化、校风学风、文化自信等方面,形成了较为明确和系统的主张,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延伸和具体化。这不仅开阔了新时代我国大学文化建设研究的视野,提供了深入开展大学文化建设研究的方法论,也为当前和今后高等教育机构开展大学文化建设提供了实践指南。

关键词:大学文化;“两个结合”;文化自信

 大学文化是大学的理想信念、价值主张、制度规范、行为方式、集体心态以及物质环境的总和,深刻影响着各种大学活动主体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大学文化建设是大学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推动大学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抓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两个大局”,坚持“两个结合”,聚焦“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教育根本问题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关于高等教育的重要论述中多次阐述了对于大学文化建设的思考,形成了较为明确和系统的主张,这些重要内容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延伸和具体化,为新时代我国大学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大学文化建设的思想基础

 中共中央宣传部编辑出版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从十二个方面系统阐释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涉及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担负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坚定文化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掌握信息化条件下舆论主导权、广泛凝聚社会共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等[1]。“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2]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重要论述中大学文化建设内容奠定了坚实宽广的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重要论述中大学文化建设内容关照和回应了当前我国大学乃至整个高等教育中存在的一些文化问题,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向性和问题针对性。坚持问题导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方法论特征之一。“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所取得的突出成就,以及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的巨大贡献,同时也看到了这一时期我国大学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如高等教育发展道路问题(“不能跟在别人后面依样画葫芦,简单以国外大学作为标准和模式”[4]),教师的政治素质问题(“教师是释疑解惑的,自己都疑惑重重,讲出来的东西不会是充分坚定、富有感染力的”[5]),学术自主性问题(“不能做西方理论的‘搬运工’”[6]),开学典礼、毕业典礼上文化倾向问题(“一般性的品德要求多,理想信念强调得少;个性化表达多,党的教育主张强调得少;同国际接轨讲得多,中国特色强调得少”[7])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重要论述中大学文化建设内容为解决这些当代大学文化建设中存在的各类问题指明了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重要论述中大学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重要论述中大学文化建设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大学的发展理念、价值取向、培养目标、制度建设、学术文化、校风学风、文化自信等方面。这种论述的丰富性在党的高等教育理论发展史上是罕见的,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文化建设的高度关注和深邃思考。

 一是大学的发展理念。大学的发展理念是指导大学建设的根本性观念。在西方高等教育史的不同时期,先后出现过“纽曼理想”“洪堡精神”“威斯康辛理念”等,对欧洲和美国大学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中国现代大学的发展走了一条不同于欧美的道路,其诞生于西方入侵和救亡图存的特殊时代背景之下,与国家命运具有历史性的内在关联。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一百多年来,中国大学始终将服务国家作为目标导向和根本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继承和发展了这一传统,他指出:“党中央作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战略决策,就是要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8]基于这个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我国高等教育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心怀‘国之大者’,把握大势,敢于担当,善于作为,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9]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鲜明而深刻地指出了新时代中国大学应遵循的发展理念,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生动的时代精神。

 二是大学的价值取向。大学的价值取向即大学的价值选择,反映了大学在各种可能的价值选择中稳定的价值偏好,直接影响大学的办学行为。客观上,大学的价值取向包含了不同的向度,可通过大学的价值立场、办学活动中坚守的价值准则以及面临价值冲突时的价值优先排序等表现出来。其中,大学的价值立场居于关键的位置,核心是要回答“为谁办大学”或“大学为谁服务”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10]“四为服务”集中表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大学应然价值立场的主张,为大学在办学活动中凝练正确的价值准则和在面临价值冲突时做出合理的价值排序提供了方向指引。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大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11]。这些重要论述,为大学的各方面工作,如院系治理、专业设置、课程教学改革、评价改革、社团活动、就业引导等,提供了基本的价值遵循。

 三是大学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回答大学“培养什么人”的首要问题,对大学的办学行为具有直接的牵引作用。古今中外大学文化的不同,也往往通过大学培养目标的差异体现出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我们的大学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有着十分明确的观点,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共同使命。大学对青年成长成才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只有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才能办好,才能办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12]也正是基于这一培养目标,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重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明确提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既是我国高校的特色,又是办好我国高校的优势”[13]“广大青年要爱国爱民,从党史学习中激发信仰、获得启发、汲取力量,不断坚定‘四个自信’,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树立为祖国为人民永久奋斗、赤诚奉献的坚定理想”。[14]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应该努力厚植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健康成长的文化土壤和价值生态。

 四是大学的制度建设。大学制度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师生日常行为的基本规范体系。不同的制度环境下,大学的师生行为也呈现出不同的模式,构成大学文化中可观察、可比较、可体会的“文化事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中国大学制度建设作出重要论述,比如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加强学科之间协同创新;强化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不断提升依法治教和管理水平等。在大学各种制度建设中,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大学评价制度改革,明确提出“对社会上各种各样的大学排行榜,可以参考,但绝不能被排名牵着鼻子走”“要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15]。这就要求我们着力破除“五唯”,建立以立德树人成效评价为核心的科学合理的教育评价体系。

 五是大学的学术文化。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学术文化是大学文化的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追求真理在大学学术和教育活动中的核心地位,鼓励广大科技工作者自觉把学术追求融入建设科技强国的伟大事业。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加强科研学风作风建设,坚持科学监督与诚信教育相结合,纵深推进科研作风学风治理,引导科技人员摒弃浮夸、祛除浮躁,坐住坐稳‘冷板凳’。”[16]他勉励广大学生“敏于求知、勤于学习、敢于创新、勇于实践,沿着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方向前进”[17]。他强调不同学术思想和学术流派之间的健康争鸣,指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应该提倡各种学术思想和学术流派切磋交流,提倡对各种思想文化广纳博鉴,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创新发展的生动局面。”[18]具体到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他提出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强调“只有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19]。

 六是大学的校风学风。校风学风是大学文化中最容易被感受和体会到的部分,是大学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大学师生集体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倾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大学的校风学风建设。他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角度明确指出,“一所高校的校风和学风,犹如阳光和空气决定万物生长一样,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成长。好的校风和学风,能够为学生学习成长营造好气候,创造好生态”[20]。他明确提出,“高校应该成为使人心静下来的地方,成为消解躁气的文化空间。教师要静心从教,学生要静心学习,通过研究学问提升境界,通过读书学习升华气质,以学养人、治心养性”[21]。他还指出,“如果校风不好、学风不好,学校管理混乱,教师心神不宁,学生心思不定,教书没有兴致,学习没有精神,歪门邪道的东西大行其道,那思想政治工作也是难以发挥作用的”[22]。习近平总书记还特别谈到校训在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中的作用,明确提出,“高校都有自己的校训。校训要落到实处、起到作用,就要贯穿高校治理各方面,营造校训所指向的校风和学风”[23]。

 七是大学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24]大学是人类文化的灯塔,承载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不同文化交流对话以及促进文化创新的重大责任,应该体现文化自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大学的文化自信和使命担当作出重要论述,明确提出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同时要求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主动搭建中外教育文化友好交往的合作平台,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促进人类共同福祉。他明确提出:“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没有特色,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依样画葫芦,是不可能办成功的。这里可以套用一句话,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剑桥,但会有第一个北大、清华、浙大、复旦、南大等中国著名学府。我们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更要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25]他坚定地指出:“中国教育是能够培养出大师来的。我们要有这个自信,开拓视野、兼收并蓄,扎扎实实把中国教育办好。”[26]

 以上从七个方面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重要论述中大学文化建设内容进行了概括介绍。限于篇幅,这里的概括介绍肯定是不够全面的,还有一些其他的重要论述有待做进一步系统的整理分析。但这七个方面的内容足以彰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重要论述中大学文化建设内容的丰富性、深刻性和创新性。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重要论述中大学文化建设内容的重大学术价值与实践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重要论述中大学文化建设内容具有很强的学理性,对于加强新时代大学文化研究具有重大指导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重要论述中大学文化建设内容反映了党和国家对大学文化建设的根本要求,反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文化建设的基本规律,也阐明了大学文化建设的时代特征。我们的大学是社会主义的大学,在文化建设上要坚持党对大学的全面领导,坚持“四为服务”价值方向,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自己的文化理想和教育使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我国不同类型大学开展大学文化建设的共同特征与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大学文化建设区别于其他国家大学文化建设的根本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大学制度文化、学术文化、校风学风的论述,反映了大学的本质特征和大学文化建设的基本规律;有关大学文化自信的论述,则反映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近百年来从“移植”到“借鉴”再到扎根中国、自主融合“创新”的独特发展道路。就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重要论述中大学文化建设内容对新时代大学文化研究的指导意义而言,最深刻的启示就在于:大学文化建设的研究不能够脱离国情、脱离实践、脱离时代,抽象地孤立地概念化地加以讨论。回顾近几十年来大学文化研究的历程,一方面可以说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与丰富的成就,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另一方面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体现国情不够、结合实际不够以及体现时代要求不够的问题,有的研究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文化建设经验凝练概括不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重要论述中大学文化建设内容开阔了新时代我国大学文化建设研究的思想视野,同时也提供了深入开展大学文化建设研究的方法论指导。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重要论述中大学文化建设内容为当前和今后各种高等教育机构开展大学文化建设提供了实践指南。党的十八大以来,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理念指导下,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大学文化建设,把大学文化建设作为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抓手,努力通过大学文化建设明确大学的方向、凝聚大学的力量、提升大学的品位,厚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文化土壤,真正发挥大学文化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作用。有的大学设立了专门的大学文化建设办公室,出台了大学文化建设方面的专项规划或政策指导意见。大学文化建设正在从学校层面逐渐走向校部机关和院系层面、学科层面,甚至进一步深入到教学团队、科研团队乃至学生社团层面。与此同时,当前我国大学文化建设尚存在顶层设计不足、部分学校领导重视不够、建设内容不丰富和路径较窄、参与主体有限、与学校各项工作融入不够、文化自信不够充分等问题。此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发展中出现的一些明显的文化偏向问题,如形式主义的问题、价值取向上功利化和短期化的问题、学术文化中的浮躁、内卷与过度强调竞争的问题、各种学术评价中重科研轻教学的问题等都还相当程度上存在。在教育强国建设的大背景下,大学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重要论述中大学文化建设内容,坚持“两个结合”,坚持系统思维,强化问题导向,不断强化大学的文化领导力,从各个层级各个方面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大学文化的引领、团结、激励和育人功能,为建设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营造良好的文化生态、汇聚更加强大的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4.

[2]曲青山.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N].学习时报,2023-10-23(1).

[3]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

[21][22][23][25][26]习近平.论教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4.

[2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作者:石中英,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来源:《中国高等教育》2025年第8期)



总访问量:  

   Copyright © 2017高等教育研究所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东莞理工学院(松山湖校区)行政楼五楼     邮编:523808     电话:0769-22862005
 粤ICP备050088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