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技革命再次推动时代的“升维”发展,一个叠加在三维视觉空间里的数字空间正在形成,高等教育面临着整体性变革。落后是会挨打的,科技革命带来的世界形态之变是人类生存维度的变化,如由农业时代到工业时代,再到数字时代所发生的变迁,新的数字空间需要大量技术产品去充填。高等教育要能接得住这种变化,实现以创新为引领的高质量发展,这需要在发展模式上由跟踪追赶转向自主创新,并把创新转化为生产力,支撑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高等学校的创新工作需要以成熟知识为基础,沿着理论、应用、新质三个方向发展,这需要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建构让广大教师醉心学术的体制机制。时代“升维”倒逼教育评价从教育环节的后端反馈提到前端引领,推动高等教育从原始创新到生产力实现,服务产业全链条创新,指引高等学校聚焦本质特征以人才引领驱动创新发展。
关键词:科技革命;时代“升维”;高等教育;创新引领;综合改革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征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大国战略竞争也在深刻影响世界未来的走向。科技革命推动着时代的“升维”跃迁,战略竞争加剧了国际格局的深度调整,落伍者将会有很大可能遭受非对称性的“降维”打击。创新成为各国占领发展高地的优先选择,大家都紧紧围绕前沿基础科学、战略性新兴产业加紧布局,高等教育的重要地位愈发凸显。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要求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教育强国重在支撑国家强国建设,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目标和问题都指向推动全领域、全链条创新,高校需要以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而主动变革。
一、科技革命正在引发时代的“升维”之变
人类文明进步是人不断改造和征服自然的历史,同时也是人自身不断进化的历程。其中,既有科技发展促进人类总体日益主宰世界的一面,也有利益驱动使得人类群体、个体间不断产生各种争斗的一面,前者呈现出人的“高级性”,而后者体现着人的“动物性”。人类文明进步的步伐是缓慢甚至曲折的,但在几次大的形态变迁期或时代“升维”阶段,人们的生产生活生存状态都发生本质性改变。当今世界正处于一个新的历史变革期,所以这是一个史诗级的大时代。
(一)时代性“升维”跃迁
第四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已经来临,人类社会再次开启社会发展的重大形态之变。时代性“升维”是指在人类发展史上这种变革是史诗级、划时代的,所带来的影响是根本性和长远性的。
迄今为止,这种客观世界呈现出的时代性“升维”,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上只发生过两次。第一次是人类社会由游猎时代进入农业时代。当人们开始种植一些作物、驯化一些动物时,其生存的保障就由完全偶然性进入相对稳定性。形态指基本状态,农业时代人类的经济生产状态是农耕牧织,居住生活状态是村落田间,因此农耕牧织、村落田间就构成农业社会形态的基本写照。第二次是人类社会由农业时代进入工业时代。这时,人类的主导经济状态是工厂机器轰鸣、生活状态是城市楼房街道,因此工厂生产、城市建筑就成为工业社会形态的基本图景。当然,新形态包容着过去,工业社会覆盖农业社会,城市之外有农村,但整个社会发展是以城市为主导,城市代表着发达与繁荣。从此,人类社会的命运就与科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创新会不断开拓发展新领域。
时代“升维”不仅仅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更重要的是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由农业时代进入工业时代的“升维”发展,科技发挥了主导作用,例如在军事中的外显就是热兵器“降维”打击并完胜冷兵器。中国虽然拥有古老的“四大发明”,但在将其转化为科学原理、生产力和军事实力方面欠缺,我们没有经历以蒸汽机、电气化为牵引性技术的第一、二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在之后的工业化过程中我们落伍了、挨打了,这就有了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百年的屈辱历史。
时代“升维”也使得教育的形态、模式发生特征性变化,由农业时代的“私塾”“学徒”形态的“因材施教”模式,转换为工业时代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班级教学”模式。
(二)再次的“升维”发展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推动开启了由工业时代向数字时代的“升维”转换。即经由以计算机、人工智能为牵引性技术的第三、四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后,人类将跨越到数字时代,即在人们司空见惯的视觉三维空间里叠加进去了一个智能灵动的数字空间。
二进位制的“与非门”本身就是数字化的起点,但却还不能称之为数字时代。因为信息化是一个演进过程,它伴随着工业化的升级改造而不断发展,并没有形成独立的时代,从时代特征看当前仍然处于工业化阶段。只有通过量变引发质变,完成了信息化对工业化的改造,整个社会形成以数字为基础的形态要素,人类才真正跨越到数字时代[1]。
迈向数字时代,人类社会的主导经济形态是数字经济,在2021年我国各行各业所涉及的数字经济规模就已达45.5万亿元,占GDP总量的39.8%[2],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规模在不断扩大;生活形态是人们跳跃于建筑和数字空间之间,建筑空间是刚性的、数字空间是智能的。智能技术就像当今的水、电、路一样成为人们离不开的必需品,人类的日常、社会的运行都与过去大不相同。对于这种变化,想想如今自己对智能手机的依赖也能够略感一二。当然,在数字时代,也会有工业社会、农业社会的影子,新时代包含着对旧时代的容纳与升级。
数字时代,教育将出现“课堂+泛在+智能”新形态,将产生“智能技术参与下的规模化教学和泛在资源供给下的个性化学习”教育新范式。
(三)时代“升维”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时代“升维”是全局性、整体性、颠覆性的变化,关键领域的技术进步已不再是一代二代地逐级发展而是直接高维进阶。创新决定未来,“升维”的底层技术掌握在谁手里将成为竞争胜负的关键。机遇和挑战并存,说机遇是因为大家都处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起点上,说挑战是因为各国的发展基础和思想认识会有所不同。因此,抓机遇迎挑战、定战略探路径成为当务之急。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第三部分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第四部分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在第五部分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3],说明在强国任务的落实环节中,教育至关重要。教育界人士要把教育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表述位置的前移,放在如何更好地发挥教育的作用角度来理解和思考。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5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进一步指出“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4],并在2024年6月24日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讲话指出“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5],这表明高等学校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且高等教育地位的提升从根本上说是缘自国家发展对创新人才和创新成果的期盼。
为此,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部署,提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要求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6]。以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要通过体制机制实现。
二、高等教育面临着整体性变革
创新决定未来,产品决定成败,新的数字空间需要大量技术产品去充填,其中底座技术最为重要。时代“升维”是以科技维度之新带动世界形态之变,高等教育首先要能接得住这种变化,进而积极推动这种变化。为此,我国高等教育需要做出整体性变革,由学习型向自主型、论文型向产品型发展模式转变,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走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
(一)由跟踪追赶转向自主创新
高等教育需要率先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和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由跟踪模仿向创新牵引转变。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的,初期需要迅速开展社会主义建设而向苏联学习其专业教育,改革开放后为应对多变的未来而学习欧美加强了学科综合,在学习中前进其实也是后发型国家普遍选择的发展路径。七十多年来,我们通过学习、吸收、结合、内化、创新实践,形成了成熟的跟踪追赶模式,发展成就斐然。时至今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已建立在全面普及化、初步多样性和迈向高收入经济体的基础上,需要着力解决自身发展的问题,也面临着西方封锁的加剧,因此必须转向以创新为引领的高质量发展。
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包括能准确把握世界学术方位,遵循教育规律,与时俱进地开展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确保人才培养的先进性,还包括把人才培养的方向掌握在党和人民手中;全面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包括能感知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实现科教融汇、产教融合,通过科研创新不断提升高校的整体学术水平,也包括把国家发展的科技关键牢牢把握住。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和全面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排除我们仍需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7],高等教育更是要在高水平开放方面作出表率,开放是系统进化的必要条件。
但是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学习、借鉴、跟踪、追赶的路径依赖根深蒂固,它们在过去也非常有效,这会成为我们面向未来创新发展的思想制约因素。例如,有组织科研模式对有明确攻关目标的跟踪研究非常有效用,但对原始创新并不适用。我们需要扩展我们的学术政策,既有针对“卡脖子”技术的跟踪研究,也有面向未来的自由探索,还有瞄准初现科技方向端倪的资源调配和战略布局,使有组织科研建立在学术自由探索和资源战略调配的基础之上。
(二)由学术发表转向产品创造
创新是重要的,但创新只有转化为生产力才能增强国力,才能真正提升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生产力的标志是有效产品,即通过创新产出人们所需要的产品。科技革命进程中的创新正在形成新的发展维度,新产业发展不是通过逐步的技术升级迭代,而是直接由创新形成新赛道、产生新质生产力。因此,创新需要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在一起,学术研究要去解决阻碍现实发展的问题,这就要走科教融汇、产教融合之路。
从创新到产品实现的整体链条环节有:揭示原理的科学发现,利用原理的新技术发明,集成多种技术改造世界的工程实践,新知识新技术向社会企业的广泛扩散,产品规模化的批量生产。可见,链条中真正需要以论文展现创新的地方并不多。按照工业时代的一个通用性说法,从实验结果到中试产品再到企业生产所需成本的比例大致为1∶10∶100,这种数量级的差异表明论文发表只是创新成果的前端部分。再有,未来的很多创新可能直接出产品,比如Sora所展现出的画面就是一种产品,另外一些特殊领域的创新根本就不用写论文或者就不能写论文。因此,创新不等于发表论文,论文发表也并不等同于创新,改造世界的大部分创新并不是以论文来衡量的。真正的论文需要有创新,但论文也只是创新成果的表达形式之一。
打造新产业源头、贡献新赛道创建、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是新时代高等教育新的历史使命。国家发展的创新驱动要求创新链、产业链及相关的人才链融合发展,以创新推动经济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由此才需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和统筹推进,目的是实现三者的良性循环。
(三)以创新驱动引领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统筹推进的总体逻辑是:以创新为引领,一体化推进科教融汇、产教融合,构建新优势、产生新动能、探索新领域、走出新赛道,形成新质生产力,不断提高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即我们所需要的创新效能,是提升高等教育支撑经济社会全链条创新的整体效能,而不是局部的“唯论文”膨胀。
时代“升维”下的高等教育整体性变革,就是使高等教育发展实现全面创新引领,深度融入科技发展、社会进步、国家富强的时代战略要求,真正体现出以创新为引领的高质量发展。而由不同高校群体形成的高等教育体系,全面匹配社会、经济、产业的不同创新要求,通过各高校自身的创新活力和高等教育体系的创新效能而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总体效能。
创新突出思维,效能要看转化。学术创新不能仅满足于纸面论文的发表,更需要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即把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在认知上提高思维能力、在行动上提升转化效能,是高等教育育人和高等学校办学的重要内涵。
三、高等学校的创新发展
高等学校是高等教育的实施主体和组织单元,高等教育的整体性变革必然通过高等学校的主动改革来实现。高等学校的创新发展,既包括为适应时代要求而促进学术创新,也包括调整组织模式使自身更有利于实现学术创新。
(一)高等学校的教育起点和创新维度
学校教育的起点是成熟知识,因为不成熟就不科学,成熟的依据是符合已揭示的科学规律和已形成的知识原理。高等学校讲授高深学问、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表明高等教育的起点是“高深专”,其学理性与科学性的实质是不能改变的。当然,高等学校需要开展学术探索,实现学术创新,不断丰富科学知识内容,让不成熟的知识成为成熟知识,这就是学术进步。但是,高等学校在教学中的起点依然是成熟知识,高等学校育人的知识图谱展开不能建立在不科学的基础之上。
以已知规律、原理为基础的创新构成了高等学校的第二职能。用建立在已知规律、原理基础上的知识技术服务社会,则形成了高等学校的第三职能。可见,高校服务社会立足研究但不限于研究,在服务社会中也会开辟出新的研究领域或产生新的理论问题,这就是人类以科学的力量认识自然和改造世界的历史过程。当大学认识到这种科学伟力之后,就会推动人才培养、科学创新、社会服务形成相互促进的螺旋式上升循环,高等教育实现多样化发展并进入社会的中心。一旦高等教育多样化形成了有凝聚力的体系,就会开始引领社会发展,这就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性。
除了沿着理论原理和实践应用轨迹的不断创新,还有新规律的发现和揭示,即由突变产生的新质。新质是横空出世的东西,具有崭新的维度,孕育改变着人类原有改造世界的线性进化状态。四轮科技革命都有重大的新质科技产生,因此引发了巨大的产业变革。所以,理论、应用、新质是创新的三个维度。
在以创新为核心的科技革命时代,高等学校要遵循学术规律开展研究工作。三个维度方向的创新其学术路径不同:理论研究的关键是原理,可以引导、组织教师在已现端倪的大方向上自由探索;应用研究的关键是技术,可以开展目标明确的有组织科研攻关;新质可遇不可求,关键是有新领域产生,其中必有新规律发现,这需要营造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有意识地推动交叉科学发展,已是人类促进新质突变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最大极限。
(二)高等学校的分类改革发展
面对国家在各个层次、领域对创新的不同要求,应遵循不同种类、不同维度创新工作所依赖的路径特征,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就成了满足繁杂发展需求的最有效途径,我们要以教育体系的科学化来匹配科技发展的多样态和社会需求的多样性。业有专攻,和而不同,美美与共,良好的高等学校生态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高等学校的分类发展是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的基础。
创新在社会、经济、产业全链条发生,但科学、技术、工程、工艺的创新规律和形式不同,创新在理论、应用、推广、生产中所呈现的形态也不同,因此对创新成果的衡量方式要破除“五唯”。也并不只是一流建设大学才能有创新,全国近三千所普通高校都要去对应自己在高等教育体系分工中的位置,有区别、有侧重地满足国家发展对基础学科、应用学科、新兴学科的实际需求,从层次到类型、从顶天到立地做到创新全覆盖。笔者依据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工程实现、技术扩散、批量生产这一从理论创新到产品产出的逻辑脉络,对照我国高等学校发展的现实情况,曾经提出过一个“理论型、工程型、应用型、职业型”的高校分类框架[8],就是希望能真正扎实地推进高等学校分类改革,促进特色发展。
(三)高校内部学术共同体模式构建
创新,贵在活力。创新通过人来实现,人才是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是战略性资源,需要全面激发人才创新的活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9]。我们必须全面、真切地落实中央的要求,切实保障实现人才引领驱动。
前面谈到的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统筹推进的逻辑线条,反映在宏观层面要从原始创新走到生产力实现,以完整的链条不断提升国家创新体系的总体效能。那么从高等学校如何实现的微观层面看,就是要全方位全链条聚焦创新工作,以人才(教师)为引领一体驱动创新和特色发展,通过人才(学生)培养和创新成果支撑教育强国建设。这需要加强学术制度建设,在有组织科研与自主研究探索之间找到平衡点,着力构建让广大教师醉心学术的体制机制,营造干事创业的有机生态。
大学产生之初是行会式的教授共同体,这就是“教授治校”的本来面目。时至今日,随着大学规模、职能的变化,教授治校已不现实。但是,学术活动离不开学者共同体模式,我们需要探求在新时期学者共同体的实现模式,以利于创新的开展。这其实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所指出的要正确处理“规范有序和激发活力”的关系[10],以使我们的教育具有强大的“人才竞争力”。
规范有序和激发活力要求管理工作注重宏观有序和微观搞活的统一,在宏观方向上运行规范有序,在具体干事中注重激发活力。高等学校可在如下一些方面展开探索:有效发挥校学术委员会功能作用,核定校学术型行政岗位,构建有效的院系学术治理模式,形成基层教授共同体的现实模式,使学术评价从外部转向内部。高校内部治理的重点是通过激发广大教师的创新动力来释放高质量内涵发展的活力,不断提高学术创新效能。
四、以教育评价倒逼学术发展走向创新引领
时代的急剧变化和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要求教育评价从教育过程的后端反馈升级到前端指引,即发挥指挥棒作用指引高等教育面向经济社会全链条创新,指引高等学校扎根中国大地办学提高创新能力。这反映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所提出的“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深化科技评价体系改革”“完善高校科技创新机制”“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等系列要求[11]。
(一)高等教育整体评价思考
对高等教育的整体评价是希望适应时代“升维”要求,发挥好高等教育在教育强国建设中的龙头作用,以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支撑国家创新体系总体效能的提升。所以,教育评价主动引导高等教育整体性变革的实质是破除“五唯”问题,指引高等教育实现由跟踪型向自主型、由学习型向创新型、由论文型向产品型的转变。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需要以创新激发新动能、促进科技生产力发展,对于高等教育而言重在体现“四为服务”方向。高等教育切实为国家发展服务,其学术成果转化的特殊性要求我们衡量学术成果的标准更加丰富多元,最终以创新产出评价取代工分式计量评价。这里不是说论文不需要,而是不能“唯论文”,论文要反映创新成果。
在学生培养方面,更加重视能力素质,重点突出以思维为核心的创新力和以物化为要义的实现力;在教师学术方面,更加重视创新实绩,在理论上提高认知水平,在实践上推动成果转化;在学校办学方面,更加重视贡献水平,成就不能仅反映在纸上,更要体现在产生真正的生产力;在教育体系支撑方面,更加重视整体效能,以体系之力使高等教育融入科技革命、融入社会发展、融入时代要求,使高等教育体系的整体效能最终落实在创新实现上。
(二)高等学校创新评价思考
对高等学校的创新评价,近期从工作层面看应指向引导高校分类改革推进,这是各高校进一步实现内涵发展,激发创新的基础。多样化的高等教育需要不同高校具备不同的发展方向,共同形成满足社会需要的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
其一,以共性为基础的个性构成高校的特色,因此,共性、个性都需要评价。高等教育有着统一的高起点规格要求,即所谓“高等性”,这是共性标准,可以统一评价。共性基础之上的特色越鲜明就越具有不可替代性,这是其“独特性”,既然是特色那就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共性底部抬高、个性特色增强,是高校高质量发展的两个方向。对高校办学和育人的评价应有基本标准规范和特色比较优势,这是基础性的方位导向。
其二,本质呈现在特征上,特征不同反映出内涵的差异,高校评价最终要聚焦在本质性特征方面。创新是时代要求,以创新为引领的高质量发展表明,无论在学生培养方面还是在教师学术成长方面,都应该把创新作为基本要求。但是,创新内涵、形态需要依据各自的本质特征衡量。高校创新水平的提高,不是通过千校一路走向千校一面,而是应坚守本质属性实现内涵式发展。例如,理论型高校重视学理创新,工程型高校重视实践综合,应用型高校重视转化应用,职业型高校重视场景技能。
其三,在实际工作中要善于抓矛盾的主要方面,可突出高校使命要求开展针对性评价。具体来说,可依据使命、定位看学校发展是否符合内涵式发展要求,是否具有特色优势,评价高校的办学模式、育人方式、社会贡献是否和学校使命相匹配。例如,顶尖大学应重视原创工作,不参与一般性的学术竞争,重点看其是否开辟了新领域新赛道,看其应对时代“升维”作出了什么实质性的贡献;行业特色高校和地方高校应致力于服务产业和区域发展,其创新产出要能推动科技生产力发展,在成果评价上可率先实现由论文发表向产品衡量的标准转换。
参考文献:
[1]马陆亭.数字时代“泛在+智能”形态下的教育范式变革[J].北京教育(高教),2024(07):22.
[2]马晓澄,洪泽华.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快速增长[N].光明日报,2022-07-09(01).
[3][7][9]本书编写组.党的二十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学习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22:16,21,25.
[4]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N].人民日报,2023-05-30(01).
[5]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在京召开 [N].人民日报,2024-06-25(01).
[6][11]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N].人民日报,2024-07-22(02).
[8]马陆亭.面向国家需求构建创新人才培养的雁阵格局[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1(24):42-50.
[10]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朝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N].人民日报,2024-09-11(01).
(作者:马陆亭,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资深教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发展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来源:《江苏高教》2025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