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观点】卢晓中:高等教育要获得高质量发展,区域因素不容忽视

  • 发布单位:高教所
  • 发布时间:2023-04-14 11:31:06
  • 访问量:
  • 分享到:

作  者:卢晓中,华南师范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高等研究院院长。

来  源:《教育家》2023年3月刊第4期。

 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同样是实现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本质要求。高等教育发展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同时期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所涉及的问题并不一致。当代高等教育发展与区域的关系日益密切且呈现多样态,因而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有区域向度。

一、区域是多类型的存在

 区域指依据一定的标准划分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空间。作为学术概念的区域,从不同的学科角度进行分类会有不同的标准,比如以自然地理学角度划分的自然区域,是以土地类型、气候、植物等自然特征为标准;以经济学角度划分的经济区域,是以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为标准;以政治学划分的行政区域,是以行政权力覆盖范围为标准;以文化学角度划分的社会文化区域,是以纯粹的文化因素(如语言、宗教、民族、文化等)为标准。

 区域的划分也可兼顾多个标准,或以某个标准为主要依据,同时兼具其他标准作为区域的基本属性。但不可否认,行政区域划分是区域存在的主要形式,也是区域划分的主要依据和理由,我们通常所称的区域往往是行政区域的简称。同时,作为社会管理的一种方式,行政区域里常常兼具某些社会、经济、文化的属性标准。正如美国区域经济学家胡佛所认为的“区域是基于描述、分析、管理、计划或制定政策等目的而作为一个应用性整体加以考虑的一片地区”。

 从一个国家的区域存在方式来看,大致有以下三种类型:作为区域的国家、国家内部的区域和跨国家的区域。第一种类型是以国家为基本单元的区域,这是区域研究的一个主要对象;第二种类型,国家内部的区域情况则相对复杂一些,具体则包括以下几种情形:一是以国家的行政区划为单位的形成区域,如省(州)域、市域、县域等,这些都是以不同的行政权力覆盖范围为标准而形成的区域;二是跨行政区划的区域,除了地域彼此毗邻外,这类区域还通过建立具有一定行政性质与功能的某种规划或某些规则、机制而形成,如我国的长江三角洲区域、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区域、成渝双城经济圈区域等,这些区域现都列入了国家区域发展规划,成为国家区域发展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战略区域。这类区域发展,与行政区划为单位的区域发展相比,单从组织架构与实施运行而言,无疑都存在较大的差异。第三种类型是跨国家的区域,也就是说,区域这一概念也并不局限于一个国家及国家内部,它还可以是跨国跨境的“国际区域”,如东盟、欧盟、非盟等合作机制形成的区域概念等。

 由此可见,区域可以是多类型的存在,高等教育与区域的关系也自然是多样态的。从当代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来看,高等教育与区域的关系日益密切,并呈现出高等教育区域化走向。同时,区域与高等教育的关系也受制于国家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不少国家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上普遍强化了区域对高等教育的统筹和管理职能,从而使得高等教育与区域的关系愈加紧密。

 比如在我国,2018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上就强调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协调本行政区域内的高等教育事业,管理主要为地方培养人才和国务院授权管理的高等学校,这也意味着省级政府将承担更多的管理和支持高等教育发展的责任。同时,近年来不论是中央高校还是地方高校,都普遍增强了主动服务区域(地方)发展的意识,均把服务区域(地方)发展为己任。高等教育要获得高质量发展,区域因素便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反过来,一个区域要获得高质量发展同样离不开高等教育提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高等教育与区域这种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关系也是由教育的内外部关系规律所决定的。

二、集群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向度

 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向度主要涉及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服务于区域高质量发展,以及区域因素对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影响这两层意蕴。

 从第一个意蕴来说,高等教育主要通过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三大战略及三者的深度融合,这些重要战略无不把高等教育置于关键地位和重要支撑。如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一系列区域重大发展战略都有与之相配套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规划,或把高等教育作为整个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

 就第二个意蕴而言,区域对高等教育施加影响可从支持与环境两个方面来认识。随着高等教育在区域发展中扮演的角色愈来愈重要,地方政府对高等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日益增大,如何获得地方政府来自财政、政策等方面更大的支持,对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极其重要。而区域的环境因素对高等教育产生的影响也不可小觑,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大学,因为“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与环境的产物”。尤其是经济环境和产业结构因素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巨大。正因为此,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常常被运用于解释高等教育发展现象。比如,区域经济发展的“涓滴效应”与“极化效应”的分析框架,就被运用于对区域高等教育的非均衡发展与均衡发展的分析等。除了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影响外,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区域产业结构因素对高等教育的影响至深,甚至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高等教育结构,诸如层次结构、科类结构和布局结构。实际上产业结构也往往成为区域高等教育结构调整与优化的重要依据。

 基于以上两个意蕴,对于一个区域而言,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向度便是区域高等教育集群发展,也就是以集群发展推动区域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集群发展近年来已成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和许多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高等教育集群发展具有整体性、多样性和管理一体性的特征。对于区域高等教育而言,需要坚持系统观念,从体系意义上规划设计高等教育发展,以彰显高等教育集群发展的整体性。而多样性又必然要求高等教育分类发展、各显个性。同时整体性和多样性两者相辅相成,即高质量高等教育集群发展必然要有一个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科学的分类发展体系,而不是过去那种“有分类、无分类体系”的状况。

 区域高等教育集群发展的整体性,具体可从两个方面来认识:一是高等教育如何在科技、教育、人才“三位一体”的统筹安排、一体部署中,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二是区域内各地高等教育如何更好地协调发展。高等教育协调发展不是简单的均衡发展或非均衡发展,而是更强调与各地经济发展、科技创新、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相适应的多样、特色发展,进而实现整体发展。这也是高等教育集群发展的要义所在。至于高等教育集群发展的管理一体性,对于同一行政区划的区域而言并无多大障碍,即便是跨行政区划的区域,由于列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有中央政府的强力主导,管理一体性也能得到适当的体现和强化。甚至像粤港澳大湾区这样“一国两制三个法律体系”的跨行政区划的特殊区域,正在积极推进粤港澳三地机制的衔接和规则的对接,以寻求管理一体化。

三、集群发展的“三融”内涵

 区域高等教育集群发展与发展的系统性相关联,具体体现在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三融”上,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的集群。

 一是区域高等教育体系集群,也就是区域高校分类发展,既有研究型高校,又有应用型高校和职业型高校,这就需要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在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并不断优化的过程中,构建基于职普融通的现代高等教育体系尤其重要,即以深化产教融合为重点,以推动职普融通为关键,以科教融汇为新方向,有序有效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

 二是区域高校通过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与产业、科技及社会形成集群。过去这类集群常常比较松散,处于“集而不群”的状态,虽有校企合作,但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度不高,没有形成发展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尤其是缺乏共同的核心价值,需要从价值层面和体制机制层面加以改进。

 三是高校内部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组成的集群。过去大学在团队建设方面,教学团队与科研往往分开而设。近年来,一些高校从集群发展的角度混合设立了教学科研团队,已成为大学教学改革的重要趋势和方向。学科团队建设和评价的目标不仅仅是科研,还包括了人才培养。这已成为建设和评价的基本要求和原则,能真正体现以高水平科研支撑高质量的人才培养的建设方向和价值。

 当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新科技进步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是高等学校尤其是“双一流”大学的重大责任和使命,一些高校也在探索和试行实施八年制“本硕博”贯通、定制化学研一体的培养模式。跨校的“本硕博”贯通式培养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式,而其中尤为关键的是基于集群发展的角度推动培养方案、培养模式的一体化,这有赖于加强顶层政策设计、制度安排和管理协调,以集群思维建立起跨校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共同体。

 正在经历第四次世界科技革命的今天,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智能化、区块链等新科技的出现和发展将给人类社会带来根本性改变,科技与高等教育的关系已进入深度融合的时代。新科技进步和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影响,首先是对高等教育提出需求,正改变着高等教育结构、制度和人才培养的内容与模式等,比如,在高校学科结构方面,当代科学技术高度综合、高度分化、高度智能,使得交叉学科、学科群、学科集群等成为高校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方向,学科交叉融合已成为高水平科研与顶尖人才的重要特征;在专业结构方面,高校的专业是根据社会分工与就业情况来设置的,服务于社会职业的需要。科技革命推动的产业革命引发社会人才需求的变迁,高校专业也随之调整,出现新旧专业的更替现象。新科技进步和发展对专业提出了优化调整的需求。

 而应对学科和专业新的发展方向和趋势,高校的学术组织制度也在发生变化,一些新的学术组织制度形式开始出现,比如在一些大学,枢纽、学域等形式正在取代传统学科学术架构的学院和学系,项目负责人制度(Principal Investigator,简称PI)广泛流行于高校基层学术组织。为了既保持学科发展的稳定性,又有利于学科交叉融合、开展大协作,亟须突破现有组织形态,探索构建矩阵式学术组织构架,下放权力增强综合研究机构的自主性和灵活性。这也是联通三个层面集群、构建区域高等教育集群体系的关键所在。



总访问量:  

   Copyright © 2017高等教育研究所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东莞理工学院(松山湖校区)行政楼五楼     邮编:523808     电话:0769-22862005
 粤ICP备050088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