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作军:应用型大学在特色发展中树品牌

  • 发布单位:高教所
  • 发布时间:2017-12-11 17:19:41
  • 访问量:
  • 分享到: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背景下,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并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目标、新要求。为此,今年11月,常熟理工学院召开发展战略研讨会,立足学校第三次党代会提出的“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一所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同类院校前列,特色鲜明、质量著称的应用型品牌大学”发展目标,直面新形势下的新挑战,探索新一轮改革发展的对策。

 常熟理工学院最早提出、研究并探索“向应用型转变”,实施校地互动发展战略,主动探索产教融合。在学科专业布局方面,立足地方行业产业实际,从单一的师范类教育为主转向以理工应用类为主。在发展方式方面,较早确立校地互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转型发展战略路径,主动创新省市共建地方高校、校地互动支撑地方高校的体制机制,并与地方、行业企业建立密切协作关系,建立健全有行业企业和用人单位参与的理事会制度、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度等。在人才培养方面,强调产学研结合,引入外部标准和资源开展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以与行业合作共建的行业学院为改革的突破口。在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方面,加强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积极与地方政府和企业搭建研究平台,努力成为区域创新发展的驱动器,并为学校发展争取更多空间和资源。

 应用型大学的第一要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如何培养?学院总结经验:在人才培养理念和目标上,从“注重传授、偏重理论”转到“注重学理、亲近业界”,再转到“注重通识、融入业界”,明确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和目标。在专业布局上,牢牢把握“地方性”的定位,较早按“专业群”布局和建设,构建了高度契合地方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的机械、电子、信息、生物、材料、管理工程等应用型专业集群。在专业建设上,为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较早建立健全内部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并全面引入专业认证的理念、思路和做法,以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规格与质量要求。在培养模式上,按照应用型人才成长的规律和特点,坚持产教融合,深化产学研合作,专业链对接产业链,引入业界的标准、方法和资源,重点推进与业界共建的行业学院建设,成为全国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典型和范例。在师资队伍建设上,突出政策引导,重视产教融合,完善激励机制,聚焦能力提升。按照“双师双能结构型”思路,先后两次实施师资队伍建设专项行动计划,推动教师业界研修、海外研修、学习深造,促进教师教学理念、知识和能力结构转型。

 目前,1999年及之后新建的地方本科院校已达400多所,加上差不多同等数量的老牌一般地方本科高校和民办本科高校,千所左右的地方本科高校大多定位为“应用型”“地方性”。地方本科院校之间的竞争已全面展开并将日趋激烈。尽管“地方性”特点一定程度上减缓了这种同类竞争,但同省域范围内和同区域范围,以及想要在同类院校中“拔尖”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全国性的竞争挑战巨大。如何避免可能出现的应用型大学的千校一面和新一轮的同质化竞争?差异化发展、错位竞争,办出特色和水平并形成品牌,无疑是地方本科高校脱颖而出的关键。

 面对激烈的同类院校竞争,在“特色鲜明、质量著称的应用型品牌大学”的目标指引下,十多年来,常熟理工学院坚持错位竞争,在特色发展中树品牌。以学科专业特色作为特色发展的核心内容,学科和专业建设,紧密对接地方行业产业,有所为有所缓为,重点建设与地方行业产业深度契合的八个特色专业(群)和四个特色学科。以人才培养的高质量作为办学质量的核心内容,在不断完善内部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同时,所有专业均按照或参照专业认证的要求,规范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从过去的重视少量尖子生转到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达到基准要求、满足用人单位和社会的需求。以“学校有实力、学院有活力、教师有尊荣、学生有素质”作为总体愿景,通过制度的规范引领和实践的改革创新,将学校实力聚焦到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能力上来,将办学主体逐步落实到二级学院上来,将教师的追求升华到尊严和荣誉上来,将学生的成长扩展到素养和精神状态上来。以“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同类院校前列”作为转型发展的基本参照系,始终逼迫自己不断放宽眼界和延伸竞争的触角,化压力为动力,锐意改革、敢于创新、追求卓越。(来源:《中国教育报》,2017年1211日五版;作者:江作军,系常熟理工学院院长)

 





总访问量:  

   Copyright © 2017高等教育研究所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东莞理工学院(松山湖校区)行政楼五楼     邮编:523808     电话:0769-22862005
 粤ICP备050088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