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维和:清华本科教育的质量标杆

  • 发布单位:高教所
  • 发布时间:2017-12-15 10:18:22
  • 访问量:
  • 分享到:


   编者按:11月2日,清华教育理念系列报告会第二场报告在大礼堂举行。校长邱勇出席报告会并作开场讲话,校党委书记陈旭、副校长吉俊民、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李一兵、副校长王希勤等出席报告会。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教育研究院院长谢维和做了题为清华本科教育的质量标杆报告,对大学人才培养规律进行了深入探索和思考。现将报告的文字内容整理如下。


重视教学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全体教师对教学的重要性与质量要求有必要的认识,认识水平上去了,工作水平也容易上去了。今天的报告主要是我个人的一些认识、体会,给大家做一个汇报。因为今天到场的都是自己人,所以我说话也会很坦率,难免有些认识可能会有一些片面性,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

我今天报告的题目是清华本科教育的质量标杆

如果对清华本科教育做一个基本判断的话,我可以非常自信的讲,我们本科毕业生已经达到了很高或者较高的质量和水平。大家可以看到,近年来清华本科毕业生在国家重点单位、重点岗位、艰苦边远地区就业的人数越来越多,在国外著名大学读研究生的人数也越来越多,这些都反映出清华本科毕业生的质量和水平。给大家看一些数据,清华本科毕业生就业率非常高,近年来全部都在97%以上,关键是重点率也非常高。清华的毕业生无疑是出色的,他们有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大的发展平台、更强的竞争力、更好的前景、更好的收入,甚至有更多的爱慕者。这些都没有问题。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些更加呢?当然是高兴,也是一种骄傲!这是清华的荣誉,是清华本科教育质量的具体体现。它们反映了清华教师们的辛勤培育,也反映了清华本科生的刻苦学习与努力。从这点来说,应该感谢我们所有的老师们,包括学校领导和各个职能部门。

最近十九大胜利召开,我们也在学习十九大报告。十九大报告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我们面临的社会主要矛盾也发生转化。国家进入了新阶段,我们自然也就进入了新阶段,我们在这个新阶段也要走在前面,所以清华面临的主要矛盾应该和国家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国家和社会对清华日益增长的期望和清华大学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我们的主要矛盾。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清华的期望越来越多。过去老百姓只要能上大学就行了,现在上大学变得越来越容易了,老百姓就开始对上好大学的期望提高了,对于好大学的标准和要求也提高了。上了好大学以后,社会、家长、亲戚、和孩子自身对学校的期望值也提高了。孟子曾说过:得天才英才而育之,这是君子三乐之一,但也是一种压力。这么多优秀的学生到清华来,我们如何更好的培养他们呢?

为此,我们需要认真思考一下,清华本科教育的质量标杆究竟应该是什么?面对如此多的中华英才,清华的本科教育应该有更高的质量标准;我们应该能够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也就是清华本科毕业生的未来发展会如何?我们常常要求教育部不要把清华等同于一般院校,按一般院校的评价标准要求清华,我们自己就得给自己一些更高的标准。

所以,我今天就要围绕清华本科教育的质量标杆这个问题讲三方面问题。

一、第一个问题 成长幅度的涵义

我接下来要讲的成长幅度就是清华本科教育的质量标杆。这个提法并不是我提出来的,而是我们清华大学原党委书记方惠坚老师的观点。有几次开会的时候,他都跟我说起这件事情,而且他在一些学校的会上也提出:说清华的教育做的好不好,要看学生的成长幅度。我觉得就是不能简单的看毕业生的就业的状况,或者简单地看他现在所能够达到的质量和水平。

什么是成长幅度呢?我认为这里指的是清华大学本科生在学校学习的四年里,通过我们的教育,相比较他们入学时的状况和已经达到的水平,而发生的变化与提高。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公式表达:

学生的毕业水平 - 入学水平=成长幅度

我们的本科生入学水平本来就很高了,我们应该关注的是他们在这个基础上成长或提高了多少,所以不能仅仅看他毕业时的水平,还要看他毕业时所达到的水平,相对于入学水平有多大的提升、多大的增长,这样才能真正反映出我们的培养能力与质量,反映出各个院系的培养能力与质量。

给大家看一个招办提供的材料,2017年全校招生不仅有很多状元,各省前十名考生数量占招生总数的7.85%,各省理科前十名近七成进入清华,各省文理科状元近六成进入清华,高分考生多数集中分布于经济与金融管理类、计算机类、文理通识类,他们在这些院系生源中的比例超过20%;建筑类、电子信息类、临床医学类前十名的学生占比也超过10%。换句话说,这些院系学生的成长幅度要更大才行,你们的生源这么好,学校整体成长幅度要大,你们这些占了最好生源的院系当然成长幅度也要更大一点了。

清华大学本科生入学成绩本来就处于全国前列,因此,他们毕业水平也应该在全国毕业生的前列;从理论上讲,如果清华本科毕业生的水平仅仅处在全国毕业生的前列,并不能反映清华本科教育的水平。他们应该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更大的进步和提高,形成更加明显的比较优势,这才是他们的成长幅度,这才是清华本科教育的质量标杆。

请大家注意,我这样提出的成长幅度概念,其中可是有很多的意蕴在里面。学生进来的时候水平很高,他出去的水平跟进来的水平相比变化多少是需要评价的。毋庸置疑的是,清华毕业生经过我们的教育,在毕业的时候肯定比入学时有很大的进步,包括道德水平、价值观念、认知能力、动手能力、科研能力等各方面的变化与成长。问题是如何评价这种成长幅度呢?我认为,这种评价至少包括两个方面:

1.成长幅度的合理性

虽然我们可以肯定清华本科生的成长幅度,但我们究竟应该采取什么标准,来判定他们的成长幅度是合理的,或者是比较高的呢?他们的成长幅度应该如何判断呢?我这里提出一个评判标准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即清华本科生的成长幅度能否大于其他大学同期本科生的成长幅度?我认为这是一个评价清华本科生成长幅度很合理的标准和要求。这种比较无非是三种结果,等于、大于或者小于其他大学同期本科生的成长幅度。我们希望清华本科教育的质量标杆——清华本科生的成长幅度应该要大于其他学校同期本科生的成长幅度。

他们入学成绩的整体平均水平就已经高于其他大学同期的大学生,如果他们毕业时仍然能够保持这种优势,是不能完全反映清华本科教育的质量和水平的,也是不能反映我们的培养与加工能力的。从现实和理论角度来说,如果清华本科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很高,加工能力很强,那么清华本科生的成长幅度应该大于其他大学同期本科生的成长幅度,要超越入学时的比较优势。清华拥有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育环境,一流的成长条件,难道我们不应该让清华的本科毕业生获得更大的成长幅度吗?所以,我们不能简单以就业率和就业重点率来评价我们本科教育的质量与水平,需要用成长幅度来衡量。好生源来清华不只是高兴,也是压力。最好的学生到了我们这里,如何把他们培养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这是我们清华的责任,是清华责任的具体内涵。能不能把这些优秀的学生培养的更优秀,把本来就是中国最好的学生培养的更好,这就叫成长幅度

我在这里特别对成长幅度这个概念花一些时间来解读,是希望我们对清华自己本科教育质量标杆的认识要放到这样的一个定位上才算是比较合理的。刚才邱校长说,经管学院顾问委员会都佩服我们的生源好,加上清华有这么好的条件,学生在这里的成长幅度如果不比别的学校大,那就有问题了,大家可以琢磨琢磨。

2.成长幅度的内涵

成长幅度当然要反映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长高了多少,这种长高不是简单的认知水平的提高,而应该是更综合的,不是简单说学生在本科阶段发表了多少论文,拿了多少专利,或者拿了多少奖励,关键要看他的价值观塑造与创新能力方面的提高。

上个星期李俊峰请我到航院讲了创新能力培养的问题,今天我特别要讲讲价值观塑造的问题。成长幅度的内涵要符合学校的定位。咱们可以一起看看清华大学章程,其中第五条:学校坚持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造性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实施全日制高等学历教育为主,实行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学生具备健全人格、宽厚基础、创新思维、全球视野和社会责任感,实现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结合。这些都是我们所讲的成长幅度的内涵,这个内涵是比较高的。我觉得这个要求是合理的,其中的核心就是三位一体”——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

可以这样认为,价值塑造是成长幅度的核心,它也是清华大学本科教育的基本原则和定位,学校把价值塑造排在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第一位,我非常认同学校这个观点。刚才邱校长专门讲到这一点:价值塑造是第一位的,是立德树人的体现,也是我们清华的内在优势和传统。但是价值塑造也是最难的,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清华本科教育或者清华整体发展中不充分、不均衡的一方面,是清华本科教育必须进一步加强的部分。

什么叫价值塑造?让我们一起看看学校的定义。

第一,学校发了一个很重要的文件——《清华大学关于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文件说价值塑造首先要坚持拥护党、拥护社会主义,服务祖国、服务人民的基本要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我觉得这条非常明确,这就是价值塑造基本的要求。文件中还这样说,要制定切实可行的通识教育的目标,强调人格养成和价值塑造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价值塑造的实效性。

第二,我们再看看清华大学的简报怎么说。学校简报里面讲,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价值引导的主渠道就业引导是价值引导的关键着力点积极倡导和鼓励毕业生到西部、基层、国家重点单位就业。学校简报还讲的很具体,专门列举了姚期智、丘成桐、朱邦芬、张希、施一公、郑泉水等6位名师共同开设学术之道课程,讲授自身成长历程,激发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追求科学、追求真理的志趣,包括要求教师在专业课教学中从实际出发、从社会重大需求入手,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此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对国家、对社会的担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价值引导最重要的文化资源。注重将人文社科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让学生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这是我们从学校简报里可以看到的——什么叫价值塑造。

第三,从学校的自评报告也可以看到,健全人格是指能够以正确的方式认识自我和理解世界,具有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公正的道德感,以实现人类幸福为人生目标并不断追求进步的人格素养。健全人格包括崇高的德行、独立的精神、宽广的胸怀、坚定的意志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价值塑造的出发点是立德,落脚点是树人。学校在师德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等多方面进行探索,尝试解决在价值塑造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全面落实三位一体培养模式师德师风对学生的价值观塑造有重要影响。落实价值塑造的教育理念,首先要加强师德建设价值塑造与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环节之间并非简单并列的关系,价值塑造是人才培养的第一要务。价值塑造的理念和实践必须融入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的各个环节中去,才能真正落实三位一体培养模式

其实,价值塑造也是清华大学的教育传统,是清华大学人才培养的优势。前些天清华电视台采访我,让我对清华的本科教育说点什么。当时我也没太细想,脱口而出,我觉得清华本科教育最大优势之一是很稳定,一直是延续的。从梅贻琦到蒋南翔,包括王大中、顾秉林、陈吉宁到邱勇,包括方惠坚、陈希、胡和平、陈旭等等学校领导,从一把手到分管领导都很重视,所以它是一个传统,这个传统包括我们讲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其实都是讲立德,都是讲价值观念。

梁启超先生在《君子》中说,清华的学生荟中西之鸿儒,四方之俊秀,他年遨游海外,吸收新文明,改良我社会,促进我政治,所谓君子人者,非清华学者,行将焉属?”“今日之清华学子,将来即为社会之表率,语默作止,皆为国民所仿效。设或不慎,坏习惯之传行急如暴雨,则大事偾矣。深愿及此时机,崇德修学,勉为真君子,异日出膺大任,足以挽既倒之狂澜,作中流之底柱,则民国幸甚。

我们经常提到的梅贻琦校长,更注重的是清华成为道德修养的学校。他在《大学一解》里有一句话讲的非常好,孔子于《论语·宪问》曰,古之学者为己。而病今之学者舍己以从人。病就是批评,今日学者舍己以从人,就是抛弃自己而从人。就是古代的学者通过学习修养自己,来反思自己,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做人的水平。而现在有的学者不是这样的,学知识不是自我修养,而是去讨得别人的欢心,得到社会的某种单纯的奖励,得到社会的报答。梅贻琦先生还说,曰安人安百姓者,则又明示修己为始阶。就是你要去对社会作贡献,首先是要以修己为第一个台阶。本身不为目的,其归宿,其最大之效用,为众人与社会之福利,此则较之希腊人之人生哲学又若更进一步,不仅以一己智理方面之修明为已足也。意思是西方人苏格拉底说认识我自己,希腊哲学最重要的是认识他自己,而中国哲学叫修养我自己。我们比西方人还更高一点,西方人苏格拉底讲的是认识我自己,我们中国讲的是修养我自己,所以这两者之间真的是不一样的。所以他说,学子之修养是中国教育思想中最基本的一部分,清华一开始讲究的自我的道德实践。

清华还有一位大学者,叫吴宓,关于清华重视德育,他也有一个评论。清华当时办学压力很大的,因为清华大学前面都没有国立两个字,清华属于外交部管,不属于教育部管。所以当时社会上有些人批评清华,说清华到底是外国人办的还是中国人办的,你到底办的水平怎么样,有一些质疑的声音。吴宓先生很公正的说,清华有优点也有缺点,优点就是两条,第一条,办事能力强,第二条,公民道德高,而且不是一个人的,是毕业学生人人所长,有普遍性。

清华早期的教学安排里专门有一个伦理演说,就在于培养学生们的道德素养,为学校培养完全人格的教育宗旨。闻一多先生曾说伦理演讲虽没有积极地提高道德音调之力,可是确有杜渐防微,禁恶于未萌底一种消极的功用,至少也能指示给我们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使我们知道世界上还有个真确纯粹的是非。我们作事纵然不能一一行规蹈矩,只要出了轨道的时候,自己知道出了轨道,也是好的。闻一多先生是一个很挑剔的人,他能够给予这样的肯定实属不易。根据1914年清华学报登载,在演讲中,亦有职业指导的内容。每两星期则请中西德高学广之人来校演说伦理,虽然伦理之为道,非仅仅空虚之谈,足以感化人心。故本校之伦理演说,每以各项职业为题,研究各种职业应具之道德观念。若是,则伦理者,乃实用之伦理,非徒空文而已。(《清华阳秋》,《清华周报》,第12期,191469日,第4张)还有很多这种说法,时间关系就不一一说了,而且这个伦理演说都是与学生将来去找职业,包括到美国学习时挑什么专业,结合在一块的。

当时清华里面还专门成立了一个达德学会(Culture Union),其宗旨是联络感情,交换知识,以养成德智体三育兼优的完全人格,学会组织三大部分,包括文学、科学、美术,编辑出版杂志《益智》,到1914年的时候有会员142个人。周诒春为达德学会名誉会长,而且周诒春给他们写信,信写的非常有意思,接奉惠函,欣悉会中职员分别选定赓续进行,并于德育注意。具见诸君进德修业,历久弗懈,至为可嘉。愚谓育者,养也。养心莫善于寡欲,养气不外乎集义,心与气交养斯成粹然之德。此鄙人所期诸君也。征尘甫息,碌碌少暇,率陈臆见。(《益智》,1913121日,第2卷第1期,第19页)

曹云祥校长也说,社会团体需有领袖,无领袖则不成其为社会团体,譬如电机若无电力则与无电机同也,为领袖者必须有领袖之才,以力服人者,非真人才也,唯以德服人者,实可为社团精神指挥者,而为真领袖。我们今天再讲所谓leadership的时候也要关注这一条。所以包括马云说清华要培养领导力,领导力首先是道德力。曹云祥校长讲的非常好。

蒋南翔校长说,我们学生要做到三过硬,思想过硬,业务过硬,身体过硬。张孝文校长在19901012号清华大学第二届教代会和第14届工代会第二次会议讲话强调,把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王大中校长在清华大学校风建设会上强调,为学需独行,为人重诚信,为学如为人,重视人的品德和修养。

再给大家讲一个故事。陈希,原来我们的书记,有一次跟我说,社会发展变化了,过去计划经济时期的听话、出活的说法得改一改,改成厚道、精明,既要厚道又要精明,看起来是两个很矛盾东西,精明的人斤斤计较怎么会厚道呢?厚道的人似乎老老实实的,实际上这个就是清华的境界,最高的精明就是厚道,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看得远,不为小事而困惑,最大的厚道就是最大的精明,所以这两者是统一的,即清华人有时要一点,不要太聪明。

做人不能太精明,不能太聪明,人太聪明了以后会误事,但是最大的精明就是厚道,这才好啊。这其实就是一种道德修养,就是价值观的塑造,所谓的厚道就是说他不是什么东西,什么一点蝇头小利、鸡毛蒜皮的事儿都去在意,都去争,他的眼睛里有大的东西,别的东西他不计较,在小聪明的人看来这个人怎么这么傻,放着这么好的东西都不要,其实他心里是大目标。我们今天上午中心组学习,习总书记带领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外出考察,先到上海瞻仰了中共一大会址,后去嘉兴南湖瞻仰了红船。干大事的人就是这样的,这是中国共产党干大事的气魄。不忘初心,真能回到初心去,开始时简单的事情到最后肯定要变成很宏大的事业。中文系徐葆耕教授总结清华成功的时候,他说清华成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什么?就是知耻而后勇,当时用庚子赔款建清华学校,美国人办的,希望能够为他服务。后来罗家伦校长到清华做了两件非常重要的事情,第一、清华大学从外交部改成教育部管,第二、清华大学前面加上国立两个字。所以他从那个时候就说,包括很多老先生们也说,清华的历史是中国的学术真正摆脱西方的附庸走向独立的历史。我们把清华的立德树人、价值观塑造作为成长幅度的核心内容是有历史基础和传统的。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现在,价值塑造存在着两张皮的现象,也就是说价值塑造与能力培养、知识传授彼此之间的结合不够,特别是通过价值塑造引领后者不够价值塑造在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环节的融入不足。这是我们自评报告里自己发现的问题。部分教师对价值塑造工作仍不够重视,由于学术研究工作的惯性,对教学工作中的学术科研内容关注较多,对价值塑造层面的内容缺乏思考和关注……如何在教学中有效实现价值塑造,并与课程内容有机融合,目前不少教师还缺乏深入认识,在教学实践中也缺少有效实现的方式。这也是我们自评报告讲的,我觉得讲的不错,实事求是。说心里话,清华在这方面做的还是不错的,不光是清华,我们很多大学,甚至在整个高等教育界这个问题都有一定的普遍性。

我们面临的挑战就是如何能够更好地在三位一体中体现价值塑造的引领作用,并且将它们很好地结合起来?由于两张皮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价值塑造不够具体化,因此,关键是能否找到若干具体的抓手和路径,进而使价值塑造获得实践的载体,由此将三位一体很好地统一起来。清华的文化里面有这样一个特点,就是我们不仅要有想法,而且要有做法,关键是怎么做。换句话说,我们能不能找到一些具体的抓手和路径,进而使价值塑造获得实践的载体,进而将三位一体结合起来,让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如何把价值塑造和专业课程能够结合起来呢?这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很大的挑战。我们教学实践里讲的都是很具体的内容,价值塑造仅仅是一个想法,要结合起来还是有难度的。单纯依靠人文素质课讲恐怕也不行。所以我们面临一个很大的挑战,就是我们能不能在成长幅度、价值塑造的实施中找到一个很具体的抓手,有没有一个很好的载体来做这件事情?我有一点想法,也给大家汇报一下。

我认为,敬业正是成长幅度的重要内涵,也是价值塑造的具体内涵。价值塑造的内涵包括很多方面内容,我专门把敬业这个词提出来,是因为敬业的本质就是责任感,而且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也包含敬业,这是从个人层面讲的。敬业也是个人层面中的公德之一。敬业用梁启超先生的话说就是责任心。敬业就是一种最基本的价值观。对于清华本科教育的价值塑造而言,敬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包括老师对自己工作的敬业,学生对自己学业的敬业,包括将来毕业以后对自己职业工作的敬业。

我注意到前两天,陈旭书记到生命学院专门给他们讲责任感的问题,其实就是敬业。实际上所谓的敬业,就是对自己专业、职业的敬畏与专一;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定位和目标;不能摇摆不定,不能折腾,不要东张西望。《周易·文言》里面说:敬以直内,义以方外,用通俗的话来解释,敬以直内就是用统一心里的各种想法,是把心里各种方法排个队,弄得整齐一点。《论语·学而》里面说敬事而信,就是你对你的事情、你的工作、你的责任、你的专业得有一种敬畏和专一,才能得到大家的信任。敬是很重要的修养方法,是一种目标,也是一种途径。

中国人讲字可是讲出了相当高超的水平和内涵,我们一起来看看。什么叫敬?如果用文言文来说,就是四个字主一无适。大家听起来可能有点别扭,但是这很简练,我要解释它需要用几十个字,主一就是我一心一意的干好这一件事,无适就是没有其他的想法。简单来说就是心无旁鹜,专心致意。

《二程·粹言》卷上:或问敬子曰:主一之谓敬。何谓一?子曰:无适之谓一。’”孔夫子说,敬就是主一,就是一心一意干一件事。宋·朱熹集注:敬者主一无适之谓。什么叫敬爱?就是一心一意爱一个人,所以说相敬如宾,举案齐眉。梁启超先生有一篇很好的文章叫《敬业与乐业》,说唯有朱子解得最好,他说:主一无适便是敬。’”所以简单说敬就是一以贯之,自始至终。《礼记·中庸》里说,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意思是君子只安于现在所处的地位,努力做好他应该做的事,不希望去做本分以外的事。不愿乎其外,不要老是这边做着事儿那边想着其他的事儿,想法太多就麻烦。乒乓球比赛到最后,关键的局点经常失误,就是比赛选手想法太多了,动作就变形了。

《庄子》里写道: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惟吾蜩翼之知。意思是说,凡做一件事,就要把这件事看作是自己的生命,无论有其它什么好处,都不能牺牲现在做的事来与其交换。还有中国儒学家之一的大学者马一浮先生说:今为诸生指一正路,可以终身由之而不改,必适于道,只有四端:一曰主敬,二曰穷理,三曰博文,四曰笃行。主敬为涵养之要,穷理为致知之要,博文为立事之要,笃行为进德之要。四者内外交彻,体用全该,优入圣途,必从此始。大体意思是专一与一以贯之是道德修养的关键,主敬才能一件事情干到底,才能持之以恒。

我以前在学校机关工作的时候,有一次到日本开会,接待晚宴结束以后,京都大学校长请我们到一个小餐馆聚聚。小餐馆从外面看黑洞洞的一点不起眼,一进去却真不一样,干干净净,非常典雅,很有品位。而就是这样一个很不起眼的餐馆,却开了200多年,成为一个非常有名的餐馆,把一件小事干了200年,干到精致的水平,就是敬业。世界上很多著名的品牌要成名都要有年头的,到意大利米兰的名牌一条街看看,哪个品牌没有几百年的历史。还有《玄奘大师》这个电影,玄奘大师感到自己对佛法不理解,佛经的材料不够,于是就下决心历经千辛万苦,跋山涉水,把生命都抛之脑后,在印度学习佛法19年,就像我们今天打擂台一样,在印度举行辩经会,五天都没人问得过他。玄奘回到长安后,又坚持19年翻译佛经,这就叫敬业,这就是我们价值观塑造里面非常重要的一个点,一个抓手。

所以敬业是大学生价值塑造非常重要的内涵,大学生未来是一个专业人才,具有一定的专业领域和方向,以及专门的职业。敬业对大学生的价值塑造而言就是热爱自己的专业、热爱自己的职业和工作,这就是基本的社会责任感。我自己在研究这个问题时,包括准备今天跟大家交流汇报的时候也在想,这样来讲敬业应该没有问题,可以有很多故事、很多典型例子。但我觉得还是不够,因为除了这些定性的表达之外,我们能否对这种作为价值观的敬业找到一种定量的操作性表达呢?这也是清华文化的一个特点。到底能不能尽量把这个敬业描述和表达的更加具体一点呢?我琢磨到了一点门道,说给大家听听看。

什么叫敬业?敬业的操作性定义是什么呢?我想凡是敬业的人,按照主一无适的要求,至少应该是不大跳槽吧,不是今天干这个,明天又干那个,他对自己的工作有一种敬畏感,能够专心致志在某个单位或者同一个领域踏踏实实地坚持工作与探索。所以,是不是可以把在某个单位或者领域持续工作的时间作为衡量敬业的标准呢?从统计的规律看,敬业的人一定对自己的工作心存敬畏,不太跳槽,而能够专心致意地在某个单位和领域持续工作。所以,我们可以把在某一单位或同一领域持续工作的时间作为衡量敬业的标准之一。

这一点对清华特别有意义,尤其对清华本科生意义特别大,特别重要。即你能不能用心的持久的做一件事情,能够安心的在同一个单位和领域持久的工作,而不是心有旁婺,这山望着那山高,或者骑驴找马,不断的跳槽。价值塑造中的这种敬业观就是要求清华学子对学业、职业和事业的执着与定力,这对于清华的学生尤为重要,对于清华本科生的发展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具体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 ,清华本科生的学科专业认同问题

 

我可以告诉大家,清华的生源我不敢说全部,但是至少有一部分有一个很大的弱点。因为我也在地方大学工作过,后来到清华工作,我在研究高考过程中发现考生报考志愿有这样一个规律:如果他的第一志愿报考重点大学,选择顺序通常是先学校后专业,首先要进这个好学校,专业放在第二位考虑;如果报考差一点的地方大学,则是先专业后学校。所以,对清华的考生来说,我虽然没有做很多的实证调查或者具体研究,也可以说至少有相当一部分考生是冲着学校来的,而不单纯是冲着学科来的。

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学生对专业和学科有认同感吗?他真正喜欢自己的专业和学科吗?尤其是我们实施大类招生以后,如果学生对专业和学科没有认同感,将来转换门庭的可能性就比较大,因为他没有坚实的学科认同,没有对学科的热爱。据调查,清华有个别院系学生就业时转换门庭的比例很大。所以我建议将来招生的时候还要和考生说一句,你不仅冲着清华来,还要冲着学科来。考生更多认同清华这个学校,对学科的认同低于对学校的认同,这件事情从教育学上来说是有含义的。所以,我们强调敬业,强调对自己专业和学科、工作职业的认同,对清华学生来说有特别的意义,这是我说的第一个意义。

第二,清华本科生的成长风险问题

清华的本科生无疑是非常优秀的,但这种优秀也正是他们成长和发展的最大的风险之一。所谓优秀的风险之一,就是外部对他的诱惑太多了,他能不能守住,定力够不够?优秀的人最大的敌人就是他自己。外部的诱惑太多,一会儿给他一个机会,说我这儿工资高,我这儿条件好,我这里给你一个职位,加上内心的定力又不够,不断的跳槽。跳槽越多,失败越多,他肯定成不了什么大气,小康生活肯定过得不错,但中国梦肯定复兴不了,这就是优秀的风险。

清华学生毕业生的机会比较多,毕业以后的诱惑比较多,有些人经常跳槽的现象值得注意。梁漱溟先生写过一篇文章《欲望与志气》,在这个时代的青年,能够把自己安排对了的很少。在这个时代,有一个大的欺骗他,或耽误他,容易让他误会,或让他不留心的一件事,就是把欲望当志气。我们千万不能把欲望当志气。梁先生这篇文章写的很好,他在文章中还说,越聪明的人,越容易欲望,越不知应在哪个地方搁下那个心。心实在应该搁在当下的。可是聪明的人,老是搁不在当下,老往远处跑,烦躁而不宁。所以没有志气的固不用说,就是自认为有志气的,往往不是志气而是欲望。仿佛他期望自己能有成就,要成功怎么个样子,这样不很好吗?无奈在这里常藏着不合适的地方,自己不知道。自己越不宽松,越不能耐,病就越大。所以前人讲学,志气欲望之辩很严,必须不是从自己驱壳动念,而念头真切,才是真志气。我们可千万不能去培养欲望而忘了志气,志气要从当下做起,就像化工系学生以前说过:要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这才是志气。所以我们谈到敬业,把在一个单位或者一个领域持续工作的时间作为敬业的可测量标准,看来是有道理的。

敬业对本科生的成才具有非常直接的积极意义;而这种积极意义突出和具体表现在,清华学生的成才,往往与他或她在某个单位和某个领域持续工作的时间呈现一种正相关的联系。换句话说,毕业生能够长期在某个单位或领域持续工作的时间越长,成才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我自己在研究敬业(也就是在同一个单位或领域工作时间的长短)跟成才的关系时,或者说清华学生的成才是不是与他在某个单位持续工作的时间呈现相关的关系时,我想提出一个清华学生的成才假设,就是清华本科毕业生在同一单位或者领域持续工作的时间长短,对他(或她)成才作出贡献的大小具有非常重要的甚至是直接的相关性。这个假设能成立吗?我们也来像做数学题那样证明一下。

我们首先用文献和理论来证明一下。著名学者梁启超先生说:做一件事,将全部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认定一件事去做,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今天在座的各位都知道,我引用的是梁启超先生的文章《敬业与乐业》:第一要敬业,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易、直接的法门,可惜被后来有些人说得太精微,倒变了不适实用了。惟有朱子解得最好,他说:主一无适便是敬。用现代的话讲就是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部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他说,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人类一方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人类既不是上帝特地制来充当消化面包的机器,自然该各人因自己的地位和才力,认定一件事去做,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的。当大总统是一件事,拉黄包车也是一件事。

事的名称,从俗人眼里看来,有高下;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只要当大总统的人,信得过我可以当大总统才去当,实实在在把大总统当做一件正经事来做。拉黄包车的人,信得过我可以拉黄包车才去拉,实实在在把拉车当做一件正经事来做,便是人生合理的生活,这叫做职业的神圣,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是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

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惟一的秘诀就是忠实,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的便是敬。《庄子》记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说道: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惟吾蜩翼之知。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做的事来和他交换。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同一价值;我信得过我当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你们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同一价值。后面还有很多话,我想我就不去背书了。庄子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孔子说: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这些都是讲这个道理,只有这样才能成功,就像清华甲所餐厅的大饼一样,坚持下来就成功了,咱们现在到甲所吃饭都会点大饼。一件小事你能坚持下来吗?干什么都要坚持,都要敬,这就是成功。以上是我们从文献和理论上的证明。

第二,我们从毕业典礼的校友事迹证明它。清华的毕业典礼和开学典礼通常都有一个规定性动作,请清华的校友或毕业生给即将走上社会和新生们介绍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体会。我们在座都参加过学校的毕业典礼,大家注意到没有?那些在毕业典礼上给我们讲话的校友有什么共同特点吗?我过去在参加毕业典礼的时候,都会非常认真地听取每位校友的讲话,了解一下他们的经历。我发现所有这些来给我们讲话的校友个个都在他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坚守很长的时间,能够安心在一个岗位上或者在一个领域中努力工作长达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之久。我们不排除他有其他成功的因素,但至少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必要条件,或者换句话说,他们的成功都与长期的努力和坚持,忍耐和坚韧是分不开的。我心里揣测,校友会、学校领导是不是故意选这些长期兢兢业业在一个单位工作敬业的校友给大家做报告,我觉得学校这种选择真的是非常好的选择,是非常好的教育,这就是价值观塑造,这就是敬业。

我给大家看校友会提供的一些案例,2002年本科毕业典礼演讲校友金怡濂先生坚持同一岗位时间50年;2003年,许铁成校友,延庆一中物理教师,坚持同一岗位时间33年,现在评为全国农村中小学优秀教师代表;还有缪文民,同一工作岗位一干30年,何平女士一干31年,胡金豹19年,王明仁33年,陈国诚25年,徐航32年,王小海25年,刘宝生30年,还有研究生毕业典礼的,陈一建、吴伟章、王浩、斯泽夫,还有刘国治等校友,都是那种踏踏实实工作的人,都是主一无适的人。我觉得这就是很好的案例与经验,我们应该把它和我们教学实践结合起来。

我觉得这样证明还不行,毕竟这些校友都是典型,还能不能把样本再扩大一点?我又请校友会再提供一些数据,我们分别从入选学校校志《优秀校友名录》、各年级推荐优秀校友、各院系推荐优秀校友、校友总会优秀校友库中,选择在1977~199720年间毕业的,并且在企业、学术、科研、高校等领域(不包括在政府部门的校友)做出一定贡献,具有一定成就的知名校友,而且能够获得相关数据的210名校友,了解他们在自己单位持续工作的时间与岗位调动的情况。总体流动情况是流动平均次数1.49次,第一次流动前的平均工作时间8.9年。这是210,名优秀校友带有共性的特点,算得上是总体情况,不是个别现象了。

我们再看看在企业工作的校友流动情况,毕业20年的校友的流动平均次数1.78次,第一次流动前的平均工作时间8.3年。这说明什么?敬业,主一无适,这是价值观塑造的力量,他们热爱自己的专业。再看看学术界,学术及科研单位流动平均次数0.77次,第一次流动前的平均工作时间是10.5年。

由此可见,校友的成就与他们在一个工作岗位持续工作的时间的确存在非常密切的关系;同时,这也充分说明,价值塑造,特别是敬业的价值观塑造,对于清华本科教育的重要性。这些实例和数据证明了敬业的价值观对于清华本科生的成才完全是一个正相关变量,这就是价值塑造,这就是价值塑造在清华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这就是我们成长幅度的内涵。我们用这些数据,用这些历史,用这些材料,用这些理论,来证明它。

通过这些假设、这些校友的经验和学校三位一体的要求,以及从我们现存的问题出发,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三、几点建议

第一点建议,教师自身的敬业。教师自身就不能心有旁骛,教师自己要踏踏实实的以身作则,努力把自己的事情干好,持续和高标准的把每一件工作做好,切忌虎头蛇尾,有头无尾。清华为什么能够成功?清华的一流大学建设从王大中校长做起,始终不变,始终坚持,到现在我们提出到2030年清华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这么多届班子始终不变的坚持下来。21世纪初的某几年内,一流大学的声音小了一点,在一些文件中都不大提了,学校班子曾经思考这个问题,那个时候我也在班子里工作,我深深感切到学校领导,特别是两位主要领导,在这件事情上坚定不移,一直做下来,做到现在。而且清华的成功也是这样,最近电视台采访我,我说清华本科教育的成功就是连续性,稳定性。一代一代传下来,这就是清华的文化和传承。我刚到清华来工作的时候,何东昌同志拉我到他家谈清华的文化,李传信同志也把我拉到他家边喝茶边谈清华的文化,还有贺美英老师、方惠坚老师。陈希经常拉着我,早上六点,晚上十点给我打电话,出差也拉着我谈清华的文化。大家希望我能够传承清华的文化,因为我毕竟不是清华毕业的。

再举一个基层的例子,法学院王保树先生开创了民商法国际论坛,每年坚持,一直到现在还在举办,我当时跟他们开玩笑,这样的锦标赛坚决支持,那种打一枪换一个地方邀请赛,我是不太愿意去的。我们能不能把一件事情干到底,甚至可以少干一些事,不要今天轰轰烈烈,过两天销声匿迹,你自己这样做实际就是在告诉学生也可以这样随随便便。教书就把一门书教好,认认真真的教,把这门课教到极致,就像最近网上传讲国语的王步高老师,关于他的文章我看着都觉得非常感动。有时候我们要傻一点,有一次杨斌陪着我一起到经管学院看望退休老教师张德,教政治经济学的,我说张先生,你说说看清华的学生跟北大、人大、师大比有什么不同,他说清华学生就是傻,就是傻读书。一个人不能太聪明了,聪明反被聪明误,不要总是跳槽,有的时候要坚韧,要能守得住,你就会成功的。

咱们学《党章》,学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毛主席在井冈山的时候多困难啊,敌人围剿,我们就几个人几条枪,但当别人怀疑苏区红色政权能存在多久,他就写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他在那种困难条件下都能坚持,相信中国共产党的事业能成功,这就是信念。敬业背后实际上就是一种信念。

第二点建议,我觉得在专业课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学科和专业认同的教育,帮助和培养他们对自己学科和专业的热爱和忠诚,增强他们对自己学科专业发展的信心。有一次搜狐教育采访我,我当时发言的题目是少说一些学霸,多说一些学痴,后来我加一点多有点学呆就比较好。学霸其实是贬义词,学问怎么可能霸呢,如果我们能够有点学痴,真正对自己的专业认同,而不至于像有的学生一样,老师为了培养他送他到国外,结果出国之后他给老师一封信说我不干了,我走了。这也引起了我们的反思,如果我们培养的人对自己的专业不热爱,不能踏踏实实的工作,从国家的角度来说是浪费,从我们教育的角度来说是失败!

最后一点建议,我们要加强学业指导。我们要真正去研究学生,清华真正要教出好的学生,我们就得研究学生,知道这个学生适合学什么?有什么优势?有什么特长?你真的让学生知道自己的长处、优势在哪儿,然后把学科、专业知识配上去,敬业就能跟他自己个人的兴趣和个人的优势特长结合起来,强加给他是很难的。

回到我们开头来讲,清华本科的质量标杆简单说就是四个字——成长幅度,这个成长幅度包括学生的认知、能力、知识,但更重要的是价值观塑造,而在价值塑造中类似于敬业这样的一些价值观,和他们学业成长和未来成才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果我们大家都有了这样的意识,我们清华出人才的出才率,我们为清华、为国家的贡献,就有了更加明确的途径和抓手了。所以,最后总结说,成长幅度就是清华本科的质量标杆。(来源:清华大学本科教学微信公众号,20171214日)




总访问量:  

   Copyright © 2017高等教育研究所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东莞理工学院(松山湖校区)行政楼五楼     邮编:523808     电话:0769-22862005
 粤ICP备050088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