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关乎人才培养举旗定向,关乎共产主义信仰薪火相传的重大课题。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调研浙江大学时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政课水平高不高、效果好不好、阵地牢不牢”。就新时期高校思政课提质增效而言,陈宝生部长指出,必须做到“有虚有实”,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引领思政课,让学生受到理论熏陶,享受实践成果。
所谓“有虚”,就是要保持思政教学内容的理论高度,在思政理论体系的构建和阐释上下功夫。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完备彻底的思政学科理论体系不仅要体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立场、观点和方法,更要坚持与时俱进,及时融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的创新成果。思政教学要善于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转化为本学科的基础学理和话语体系,使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内容,牢牢把控课堂教学的主导权和主动权。在教学中要强化理论阐释力度,通过深入挖掘教材知识点背后的理论深度和逻辑关联,使学生既“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以理论自身的魅力说服、吸引、感召学生,引导大学生群体自觉树立“四个自信”,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为个人的行动指南。
所谓“有实”,就是要夯实思政教学的实践根基,在实践中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一是言之有物,说理材料要实。注重联系中国革命和建设历史,结合当前的改革重点、社会热点及民生焦点,引导学生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立场分析思考现实问题,达到学以致用。二是有的放矢,教学方法要实。针对大学生群体的专业、层次差异和心理诉求,灵活选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教学效果最优化,确保事半功倍。三是以行促知,身体力行要实。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使学生在实践中感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威力和魅力,在实践中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和体悟,实现知行合一。
徒“虚”不足以自立,徒“实”不足以行远。思政教学不仅要“有虚有实”,还要做到虚实结合。有实无虚的思政教学是浮游放任的不系之舟,有虚无实的思政教学是难以为继的无本之木。“虚”与“实”譬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两者相互支撑、不可偏废。在不久前结束的思政课质量年听课过程中,笔者发现,空谈理论而缺乏实践支撑,或只重实践而忽视理论引领的“虚”“实”分离倾向普遍存在于思政教学过程之中,这也是导致当前思政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的一个重要原因。破解这一困境,必须合理分配“虚”与“实”的要素比例,妥善处理好“虚”与“实”的关系,寻找到两者之间最佳的平衡点和结合点。唯有“虚”“实”并重并举,互融共洽,才能一改思政教学留给大众那种照本宣科、索然无味的刻板印象,以鲜活明快、有滋有味的形象获得学生们的接纳和认可,在大学生的心灵与脑海中留下信仰的烙印。(来源:《中国教育报·高教周刊》,2017年09月25第5版,作者: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刘同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