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由浙江大学主办,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指导的第62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人工智能赋能高等工程教育”学术活动在重庆举办。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山东大学原党委书记郭新立、中国高教学会工程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浙江大学发展委员会副主席叶民为本次论坛致辞。论坛活动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工程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浙江大学机器人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陆国栋教授与中国高教学会工程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浙江大学中国科教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张炜教授共同主持。
郭新立副会长在致辞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把发展人工智能提到战略高度,此次论坛研究人工智能与高等工程教育融合发展意义重大。对此他提出三点思考:一是深刻理解工程教育是教育强国重要基石,当前我国工程教育体系规模大,但面临机遇和挑战,要推进其改革创新。二是深入把握人工智能为工程教育带来机遇,高校在相关研究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要从适应未来需求角度反思教育人才培养工作。三是深入推进人工智能赋能工程教育综合改革,包括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构建交叉融合人才培养范式。最后他表示工程教育改革发展任重道远,希望以此次论坛为契机,推动工程教育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
叶民理事长对本次会议的顺利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他表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工程教育专业委员会,始终坚持服务国家发展大局,致力于构建全球化工程教育网络平台、专业化服务平台、网络化教育培训平台,积极与国际工程教育组织合作,推动中国工程教育国际化。同时介绍了浙江大学结合新工科建设,发挥学科优势,发布《大学生人工智能素养红皮书(2024版)》,积极探索培养工程人才。最后期待高校共同探索创新发展模式,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和工程教育国际化发展。
广东工业大学副校长王振友教授,以“面向湾区AI赋能培养卓越工程人才”为题,介绍了学校依据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战略,以课程为抓手开展人才培养。将工科与人工智能融入艺术设计,开展中德联合培养,开启多维度 AI+人才培养模式。实战方面,创享社与华为合作,贯通课程,打造全过程育人机制和实战育人新模式。同时,学校建设智慧校园平台成果显著,学校以生为本,培养复合型人才,构建实践导向的 AI 教育体系。
浙江大学本科生院院长张光新教授,在“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变革:策略与行动”的报告中,强调指出人工智能与大数据能力是未来人才培养关键技能之一,浙江大学重视人工智能教育教学研究,发布了《大学生人工智能素养红皮书》,提出人工智能素养概念框架模型。在实践举措方面,一是人工智能融入核心要素建设;二是加强人工智能教材建设;三是培养学生能力;四是解决师资问题。并期待各个高校共同探索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改革。
国家级教学名师、曾任电子科技大学数学科学学院院长、教务处处长黄廷祝教授,在“人工智能教育和技术赋能教学”报告中,介绍了电子科技大学在人工智能教育方面的主要构想:在人才培养理念上,注重思维能力培养。在人才培养上,学校通过专项计划,将大科研项目转化为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上,组建校级“大课程组”。在技术赋能方面,学校发布行动方案,将人工智能赋能教学改革课程。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高校与科研人才发展部曹新方部长,以“产教融合,共建数智时代人才新生态”为题,表示华为在高速发展过程中,其生态型产业布局对未来人才的需求发生了重大改变,并日益注重在人才生态体系中积极布局。“智能基座”高校合作计划取得显著成果,今年该项目将会启动2.0版本,本次合作以计算机、软件、人工智能、电子信息这四大专业的核心课程为主体进行课程改革,着重为老师赋能。华为期望利用多种手段加强校企协同,共创辉煌发展局面。
西安交通大学教务处副处长、未来技术学院副院长兰剑教授,在“西安交通大学AI赋能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报告中,介绍了七大探索:一是AI + 专业,开设AI微专业,优化课程体系。二是AI + 课程,设计课程体系,将AI融入通识课、专业课、思政课等教学中。三是AI + 教学,围绕教什么、怎么教、谁来教提出设计思路。四是AI + 学习,建设智能学习平台。五是AI + 评价,首创教学质量实时监测数智平台,形成校院处闭环。六是AI + 资源,整合知识图谱、慕课等资源。七是AI + 平台,涉及大模型开发和统一管理教学平台,打造数字化学习空间,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和个性化、终身化学习。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顾小清教授,以“教育数字化转型与学校应对”为题,指出人工智能对教育变革不仅体现在学习场景,还涉及到产业和社会文化场景。在数字化转型视角下,数据是转型基础,需挖掘数据价值、提升师生数字素养。并对当前数字驱动学校变革面临数据留存、融合构建数据画像、师生数据素养等问题进行剖析,认为学校需数字驱动中枢发挥数据价值,教师要提升数据素养应对角色转型挑战。
(来源:新工科在线,2024年11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