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博士培养起源于德国。但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主张的研究型大学和博士生培养并不包括工学或工程博士。洪堡的大学理念注重理论和基础学科,将工科排除在大学之外。因此,德国在大学之外出现了工业大学这一高校类型。直到20世纪初,德国的工业大学才获准授予工程博士学位。在德国的博士培养体系中,“工程博士”(Doktor-Ingenieur,Dr.-Ing.)是其中极具特色的一环。工程博士是专门授予工程技术学科的学位,覆盖了机械工程、电气工程、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信息技术等多个领域。获得工程博士学位的人通常被认为在某个工程领域有深入的研究能力,并在学术或工业领域有较强的竞争力,他们是德国从事工程科学研究与创新的主力军。德国的工程博士培养成为德国高等教育的一个特色。
一、德国工程博士的产生与发展
德国工程博士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期,随着工业革命席卷欧洲,德国作为新兴的工业大国,迅速发展了冶金、机械制造、化工等工业,随之而来的是对技术人才的巨大需求。为应对这一局面,在德国工程师协会(Verein Deutscher Ingenieure)、德国工业家中央联盟(Zentralverband Deutscher Industrieller)以及普鲁士劝工协会(Gewerbfleiß-Verein)等工业技术组织的大力推动和支持下,普鲁士政府开启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拨付数百万马克巨资,在科隆、多特蒙德、杜伊斯堡、马格德堡等多地设立或扩建中等技术学校(Mittlere Technische Schule)和高等专业学院(Höhere Fachschule)等专门培养工程预备人才的机构。学生在这些学校经过3—5年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科目的理论学习和工程实习后,可以进入各类工业学院(Gewerbeakademie或Bauakademie等)或工业高校(Technische Hochschule)深造,从而跻身为国家培养的、具备专门工程知识背景的技术官员(Technische Beamte)。与此同时,德国高等教育体系逐渐发展,博士学位成为大学中最高学术头衔。最初,哲学博士是唯一的博士学位类别,适用于广泛的学科领域,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领域。随着技术科学和工程学的发展,以及技术官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社会地位的迅速提高,传统的哲学博士学位已经无法完全满足工程领域的发展和大量技术人员在精进研究以及提升社会地位方面的需求。1899年10月,在夏洛滕堡工业高校(Technische Hochschule Charlottenburg,今柏林工业大学前身)百年校庆之际,德皇威廉二世(Wilhelm II.)发布“最高敕令”,宣布在工业大学设置工程博士学位,同时认定其与哲学博士学位“不同但等值”(andersartig aber gleichwertig),化学家凯格尔(Ernst Kegel)获得了德累斯顿工业大学颁发的工程博士学位,成为世界上第一位正式获得该学位的人。
工程博士学位的设立标志着工程科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得到国家和学术界的正式承认,也使得工程教育尤其是高等工程教育从传统大学体系中脱离出来,摆脱了“纯粹研究”(reine Wissenschaft)的学术传统,关注工业生产中的现实需求和实际问题,进一步丰富了德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多样性。同时,这一举措还提升了工程教育的地位,使得工程博士生的研究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工业和技术发展,德国当代技术史研究巨擘沃尔夫冈·科尼希(Wolfgang König)称之为“对科学的骑士册封”(Ritterschlag der Wissenschaft)。工业大学迅速成长为德国科技创新和技术突破的重要基地,工程博士培养成为德国科技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也实现了向综合性大学的转移,从而推动了工程学科的系统化建设与快速发展。工程博士已成为德国博士人才培养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23年,在204945名在读博士生中,有38041人就读于工程学科,占比约19%,仅次于医学和数学/自然科学专业,主要的专业包括机械工程(12512人)、信息科学(9375人)、电气自动化(6789人)等(见图1)。与此同时,德国工程教育体系对国际学生非常有吸引力,2023年,在38041名工程博士生中,国际学生有11132名,占比约30%,仅次于自然科学学科(34%),远超其他学科。许多攻读工程博士的国际学生在获得学位后有机会留在德国工作,或者将学到的技术和经验带回自己的国家,从而推动本国的工程技术进步。国际学生的多元化背景也为德国的工程研究注入了新的思想。

从工程博士学位制度诞生直至20世纪40年代,德国仍然是世界科学中心,在短短40多年的时间里就有37位德国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其中化学奖17位、物理奖11位、生物/医学奖9位)。一大批以技术为主导的德国大型企业走上世界舞台,奠定了“德国制造”的国际领先地位,塑造了现代国际制造业的基本格局。值得指出的是,大量技术人才获得“博士”头衔,他们凭借工程技术身份成为社会新贵阶层(soziale Aufsteiger),在国家的治理体系中占据了更为稳固的地位。
二、德国工程博士培养的类型
德国工程博士的培养体系融合了高水平的学术研究、与工业界的紧密合作和国际化的视野。通过个性化导师制度、跨学科合作、实践导向的研究以及国际交流,博士生不仅在学术研究中取得成果,还在技术创新和实际应用中发挥重要作用。这种培养模式确保了德国在全球工程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并为博士生提供了丰富的职业发展机会。总体而言,根据学习模式、研究方向、资助方式,以及培养机构等方面的差异,德国工程博士培养主要可以分为传统型、结构型、产业型、快速直升型,以及应用科学大学博士等类型,由于应用科学大学博士的培养方式杂糅了前面几种,因此也可以说是四种类型。从中国的视角看,其实只是“学术型”和“应用型”两种。传统型、结构型属于学术型,但德国的学术型非常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产业型、快速直升型、应用科学大学博士大致属于应用型,与企业关系更为密切。从规模看,主要以学术型为主,应用型的工程博士不超过10%,处于较新的发展阶段。在培养机构上,除高校以外,独立研究机构以及大型企业等都可以参与工程博士的培养,本文主要以高校的视角讨论这一问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几种类型的工程博士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独立分类,在许多培养个案上是相互交叉的,不同高校中的不同院系具体推行的培养方式也并不总具备可比性,本文将其逐一列出的目的在于,尽可能全面地覆盖德国在工程博士培养方面的具体做法。
(一)传统型
传统上,德国博士生主要在教授的指导下开展独立研究,其研究主题多与教授本人及其团队的研究兴趣和研究方向有关,他们通常没有固定的学制与课程,主要专注于研究和撰写博士论文。这种方式通常被称为“个体化博士培养”(Individualpromotion),其主要优势在于时间灵活,培养与开展研究的过程最大程度地由博士生和导师自主决定。一般而言,工程博士的培养通常需要3—5年完成,但实际上许多博士生需要更长时间,特别是那些从事复杂实验、跨学科研究或中途调整研究选题和方向的学生。近年来,针对博士培养周期过长、效率过低的讨论屡见报端,加上研究经费缺乏,这一传统的培养方式正遭受严峻考验。
(二)结构型
2002年,德国科学审议会(Wissenschaftsrat)通过了一项“结构化博士培养方式”(strukturierte Promotion)的建议:为博士阶段培养提供明确的结构和责任,建立透明的质量保障和人员甄选程序,并缩短博士培养周期。这一目标得到了广泛认同,并在科学机构中得到推动。许多大学通过为研究生提供学科和跨学科机构,如设立专门的研究生院(Graduiertenkolleg),支持结构化博士课程的建设。“结构化博士”更加依循“项目制”行动逻辑,更为系统化和集约化,近年来在德国发展迅速。这类项目通常有固定的课程安排、定期的学术交流活动、跨学科合作等。博士生不仅依赖一位导师,还可能受到多个导师或研究小组(包括高年级的博士生)的联合指导。
在这种培养体系下,博士生需参加规定的课程、研讨会或培训项目,强化基础理论和研究技能,同时定期参加各类学术活动、研讨会和进度汇报会。由于工程研究需要实验室和设备等科学基础设施,在更严格的时间管理和更系统的团队支持的框架条件下,这一类型受到越来越多的工程博士的欢迎。根据德国学者小组研究(National Academics Panel Study,Nacaps)的调查数据,27%的工程博士通过结构化的方式培养,几乎所有的卓越集群(Exzellenzcluster)项目中,都有结构化博士。
(三)产业型
产业博士(Industriepromotion,亦作“工业博士”)是在学术界与产业界紧密合作下设立的一种博士项目。作为攻读产业博士的重要前提,申请者需要具有工程师的资质,博士培养期间在大学和企业之间展开工作,研究课题通常由企业的实际需求驱动,并且研究成果可以快速、直接地应用于产业项目,充分体现出“源于产业、归于产业”的特征。这种博士项目常常由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并且博士生在项目期间可以部分或全职在企业工作,因此也被称为“双轨通向博士学位”(Zweigleisig zum Doktortitel),如斯图加特大学“先进装备制造卓越集群”研究生院(Graduate School of Excellence advanced Manufacturing Engineering der Universität Stuttgart)就与戴姆勒、奔驰、西门子等企业合作,提供攻读产业博士的机会。与此同时,这些大型企业在招聘技术开发的储备人才时,也会提供这样的机会。如果条件符合,其他类型的工程博士也可以在博士培养的第一年,向提供产业博士项目的企业或所在高校申请,以奖学金生的形式转为产业博士。虽然产业博士的培养模式待遇较为丰厚(如宝马集团的产业博士生每月可以获得2700欧元的月薪,外加一笔金额不等的项目经费),对于希望进行学术深造的年轻工程师群体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但由于对申请者的要求较高,根据德国工程师协会的调查,大约只有6%的工程博士能够受到这种类型的培养。
在产业博士的培养模式下,由于研究的内容来自企业而不是高校,博士生与导师之间的关系更多体现为一种协作关系,德国工程师协会及其分支机构德国电气电子及信息技术协会(Verband der Elektrotechnik, Elektronik Und Informationstechnik)对产业博士的培养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希望“高校在产业博士确定目标、规划过程、分析结果和进行专家讨论方面提供咨询意见,产业博士生则进行独立研究,自己对研究过程与成果负责”,导师在其中扮演“同辈中之首席”(Primus inter pares)的角色,只作论文框架、研究方法方面的指导,不干预或少干预研究主题和研究过程。
(四)快速直升型
为了加强德国作为教育目的国的国际竞争力,以及吸引更多年轻人才从事博士研究,德国文教部长联席会议(Kultusministerkonferenz)于2000年4月作出决议,特别合格的本科毕业生可以在没有硕士学位的情况下攻读博士学位,取消了原来将“文科硕士”和“理科硕士”作为攻读博士学位准入条件的规定,这一决议同样也适用于国外学生。这就是所谓的“快速直升博士”(Fast-Track-Promotion),严格说来,“快速通道”并不缩短博士学位本身的培养过程,而是不用获得硕士学位直接进入博士学习阶段。这一举措是在“博洛尼亚进程”背景下,全面引入欧美教育制度的尝试。
一般来说,快速直升博士在自然科学学科的基础研究中更为常见,但在一些高校和机构的工程学科中,也有快速直升工程博士的项目,这些项目对申请者在学业成就和学术工作的潜能方面要求很高,如汉堡大学的信息科学专业快速直升工程博士项目,要求申请者在学术阶段的专业排名为前10%,同时学位论文的等第要达到“优秀”(sehr gut),评分最低达到1.3分(1分为最高,5分为最低)。另有一些学校还要求项目申请者参加专业测试,同时还需要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学术文章证明自身在学术研究方面的素质。
快速直升型的培养模式通常采取项目制结构化的形式进行,由于对博士生的前置要求很高,虽然推行多年,能够进入快速直升项目的工程博士凤毛麟角,但许多高校和机构将其作为一项吸引国际优质生源的重要措施推行,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升和保持德国工程博士的国际竞争力。
(五)应用科学大学博士
近年来,应用科学大学(Fachhochschule)在德国快速发展,无论是学校数量还是学生规模都实现了大幅增长,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其学科的层次和广度正不断拓展。在产业层面,无论是在传统的制造业领域,还是在新型的服务业领域,应用科学大学不仅具有独特的专业优势,而且随着这些领域技术进步和岗位要求的提高,其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层次也在不断提高。这成为应用科学大学要求进行博士生自主培养并获得“博士授予权”(Promotionsrecht)的基础,也是应用科学大学转型的必然结果。简而言之,在技术和生产双重革新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应用科学大学毕业生有了攻读博士学位的需求,越来越多的应用科学大学在重视教学和人才培养之外,逐渐聚焦于开展应用型研究和成果转化,也越来越关注博士人才的培养问题。
综合看,应用科学大学培养的博士(FH-Doktor)主要集中在工程科学领域以及少量的社会科学领域,其主要途径有三种:一是与综合性大学或其他研究机构合作,以“联合培养”(Kooperative Promotion)的形式开展,这是目前绝大多数应用科学大学采取的方式;二是在联邦州层面,由应用科学大学联合设置博士生院(Promotionskolleg),这一模式可以被视为应用科学大学独立培养博士的“预备试点政策”,目前只在北威州(Nordrhein-Westfalen)、石荷州(Schleswig-Holstein)以及巴符州(Baden-Württemberg)3个州实施,虽然也有综合性大学作为合作方参与博士生的培养,但这只是过渡,政策目标是由应用科学大学单独举办;三是应用科学大学单独争取“博士授予权”,独立培养博士生,除上述3个州以外,目前已有不莱梅(Bremen)、柏林、萨安州(Sachsen-Anhalt)、黑森州(Hessen)和巴伐利亚州(Bayern)5个联邦州(市)通过高等教育法的修改案,允许应用科学大学获得“博士授予权”。近5年来,虽然应用科学大学独立培养的博士生数呈上升之势,但在德国博士培养的总体范围内仍然微乎其微(见表1)。

联合培养下的工程博士在研究选题方面通常更注重应用性和实践性,博士生可以在应用科学大学与综合性大学两个学术机构之间共享研究资源,接受两方教授的共同指导。当然,在具体过程中,联合培养的博士生主要由应用科学大学的教授进行指导,综合性大学的教授往往只担任论文答辩小组的成员,不承担具体的论文指导工作,这种模式也被比喻为“借窝下蛋”,综合性大学教授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培养的效果也会受到影响;联合博士生院模式则需要学生在应用科学大学和博士生院同时注册,采取“双导师制”,这在管理上带来一定的困难和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应用科学大学要求获得独立的“博士授予权”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值得注意的是,应用科学大学的教授与科研人员大多具有工程博士学位,因此,无论是哪种培养方式下的工程博士,都会对应用科学大学科研能力的提升带来显著成效。2023年,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第三方资金总收入已达9亿欧元(2020年为7亿欧元),自有统计以来一直连续快速增长。
三、德国工程博士培养的特色
作为后起之秀的资本主义国家,德国总体上采取了一条特殊的道路,得以实现从追赶到领先的跨越,同样,作为全球工程教育领域的重要国家,德国工程博士的培养具有鲜明的特色,形成了自身的特殊路径。具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培养方式多样化
如前所述,德国工程博士的培养进路多元,既有沿循传统博士培养方式的个体化模式,也有面向集群项目的结构化培养模式;在参与主体方面,综合性大学、工业大学、应用科学大学等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校外科研机构,以及产业界都积极参与工程博士的培养,不同培养模式侧重点不同,培养周期较为灵活,既可以满足不同身份博士生的不同需求,也为他们带来不同的就业出路和职业生涯;在不同的培养方式之间,还存在变换路径的可能性(如可从结构化博士转换为产业博士,从综合性大学A校转到应用科学大学B校等);甚至在产业博士同一培养模式下,博士生还可以就完成论文地点、研究工作量的配比等进行自由选择,这些都充分保障了博士生从事研究的自主性。
(二)培养目标面向实践与应用
培养工程博士主要是为了满足产业实践过程中的科研与成果转化需求,除了产业博士的培养方式之外,与企业其他方式的合作也非常密切,企业、行业等深度参与工程博士培养计划的制订、实施和评估,也是科研项目的重要资助来源。德国工业大学的博士培养从19世纪末开始就注重与企业之间的密切联系,以化工、机械专业的实践性最为突出。1900年,化学家尤里乌斯·布莱特(Julius Bredt)在当时的亚琛工业学院(Technische Hochschule zu Aachen,现为亚琛工业大学)举行的威廉二世生辰庆典上的讲话中指出:“工业学院培养的化学工程博士,相比于综合性大学培养的博士而言,要多掌握机械与工程方面的知识,他们不仅是化学家,同时也是工程师。”
发展到今天,工程博士的培养环节同样体现出实践性和应用性。以明斯特应用科学大学(Fachhochschule Münster)为例,该校将工程博士的培养分为研究能力、领导能力、沟通能力和专业能力四个模块,这些模块的内容不再以本科和硕士阶段讨论课(Seminar)或讲座课(Vorlesung)的形式呈现,而主要通过“博士生研讨会”(Symposium)等专业活动的形式,强化博士生在其中的互动和参与,领导能力和沟通能力模块中的内容大多以企业和产业中的实际案例呈现,并邀请校外专业人士参与。
(三)培养过程以项目为牵引
对于高校来说,与基础学科有所不同,工程博士培养的直接经费和专项经费极少,主要依托科研项目的外部经费,因此可以看到许多“博士点”在研究方向、招生名额、资助标准方面的更新频率非常高,这些完全服务于项目研究的存废和进展,企业主导的产业博士同样如此,西门子、保时捷等公司提供的岗位都会根据行业的最新发展进行项目化的调整。近5年来,德国博士的培养规模保持了总体稳定,这说明受到疫情、地缘政治紧张等因素的拖累,经济大环境缓滞,科研项目的扩张性需求乏力,对工程博士的培养也产生了相应影响。另外,针对博士生基本研究能力的塑造和加强(如论文写作能力、数据处理能力、方法能力等),以及博士生的职业辅导等,大多数高校会采取项目制的形式,通过博士生院统一推进和综合指导。
(四)跨学科程度高
德国工程博士培养通常鼓励跨学科合作,许多高校建有面向工程博士的跨学科网络平台(Interdisziplinäres Netzwerk)。随着现代工程学科日益复杂化,许多博士生会参与涉及多个学科的研究项目。例如,电气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的交叉领域、机械工程与材料科学的结合,甚至工程与经济学的整合。这种跨学科合作使博士生能够开拓视野,发展多样化的技能,更好地适应复杂的技术和管理挑战。亚琛工业大学(RWTH Aachen University)是德国最具工程研究实力的工业大学之一,长期以来推动跨学科的科研合作。以其“未来能源系统”(Energieversorgung der Zukunft)的跨学科项目为例,工程博士生需要研究如何将新型太阳能材料、能量存储技术与电网调控结合,从而优化能源效率,这要求他们不仅具备电力系统设计的能力,还必须了解可再生能源的材料科学、储能技术以及经济学和政策的相关内容。这些项目通常与多个学院合作,包括化学、物理、计算机科学学院等。
(五)重视博士生培养的质量管理
德国的博士学位授予要求博士生完成独立的、原创性的研究工作,并撰写博士论文。博士论文必须展示博士生在工程领域的重大学术贡献。博士生需要通过论文答辩(Disputation),这一过程非常严格,委员会成员会深入讨论论文的创新性、理论基础和实际应用价值。这一要求在工程博士领域并没有得到任何程度的降低,相反,工程博士生的研究成果通常需要发表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或会议上,以展示其学术价值和研究成果的国际认可度。正如德国科学评议会在《德国科学体系中的博士培养》中所言:“独立的科学研究成果是博士培养质量的核心……应当通过加强对研究过程的规范管理确保工程博士培养的质量……应用科学大学培养的工程博士应与综合性大学完全等效,且坚持共同的质量标准。”在学术规范管理方面,素有“德国麻省”之称的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Karlsruher Institut für Technologie)设有专门的“良好科学实践与伦理准则办公室”(Büro für Gute Wissenschaftliche Praxis und Ethische Grundsätze),下设委员会和督查专员,专门审查科研过程中的失范问题。
四、德国工程博士培养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一)规模合理性问题
与其他专业领域类似,在培养周期、培养方式的选择上,德国博士生的自主程度很高,而工程博士开展研究的过程对设施、器材、数据的依赖程度高,在缺乏良好的时间管理能力或自我监督的情况下,客观上会造成工程博士的培养周期较长。根据德国研究基金会(Deutsche Forschungsgemeinschaft,DFG)于2021年发布的报告,工程博士培养的平均周期在所有专业领域中最长,长达57个月,远超其他专业领域(51个月)。过长的培养周期带来了规模合理性问题,有人认为,从德国的产业结构看,一线工程人员与高级工程研究人员某种程度上存在需求倒置的问题,即相比于工程博士,德国的产业体系更急需大量的一线工程师,更为突出的是,在德国本土,德国裔从事一线工程师的意愿在下降,愿意吃苦和奉献的外国人逐渐取代德国人进入生产一线,德国社会中长期以来树立的对技术与工程的“自我画像和理念正经受考验”。同时,由于博士生规模大,培养机构资源有限,工程领域中每一位教授平均需要指导8.54名博士生,在个体化培养模式中,这也会造成导师与博士生的互动不足,导师无暇提供足够有效的指导,导致博士生研究方向不够清晰或出现偏差,从而影响博士培养的质量,甚至进一步延长周期,形成恶性循环。
(二)研究与实践的平衡问题
德国的工程博士培养通常有强烈应用导向,许多博士生的研究直接与企业项目挂钩,涉及理论探索和应用开发的双重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有时候企业的需求可能与学术研究的方向不完全一致,博士生同时面临着完成企业任务和撰写学术论文的双重责任,博士生往往面临如何平衡两者的问题,处理不当就会影响自身的研究进展和工作绩效。而工程博士也面临外界的指责,他们被认为没有完全融入科学界,毕业后更愿意进入企业从事管理工作,而非回到大学及相关机构从事研究工作。研究成果的学术性(Wissenschaftlichkeit)有时也会受到质疑,因为研究的重点常常聚焦于解决工程中的实践问题,而不是专注知识生产和科学的附加值(wissenschaftlicher Mehrwert)。尤其是“双轨式”产业博士会被有些人视为提升名誉和社会地位的“敲门砖”,在教育系统中错误激励措施的影响下,造成对自身学习能力以及人力资本必要性的“误判”(Individuelle Fehlurteile),这不但增加了博士学习困难或中断的风险,也产生了所谓“过度学术化”(Überakademisierung)的问题。
(三)应用科学大学独立培养工程博士依然面临制约
如前所述,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独立开展博士培养已有10余年,从发展趋势看,进展仍然比较缓慢。究其原因,最主要的制约因素来自内部资源的不足,工程博士研究所需的大量资金、设施和器材需要长期的规划和筹建。同时,应用科学大学教授的教学工作量普遍长达18个周课时,而研究型大学教授根据工作内容的不同承担的教学工作量通常为8—9周课时,纯研究方向的教授甚至不用承担教学工作,能够专门从事科学研究以及博士培养的教授很少。在其外部,对于应用科学大学是否应当争取“博士授予权”,仍然是一个具有争议的话题。质疑者认为,应用科学大学此举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是基于某种形象的构建,既不能保证博士培养的水平,也不能实现教育资源的高效使用,更有可能带来应用科学大学内部的撕裂,造成德国的博士教育“注水”(verwässert),从而对德国高等教育的整体结构造成负面影响。
五、结语
在德国工程博士多样化的培养类型与方式之下,其对研究属性和培养质量的强调和坚守是不变的内核。多样化面向是学生和用人单位的个性化需求,研究属性是工程博士的学术性底色,而统一的质量标准则是以高校为代表的博士培养机构的指导方针,彼此互相支撑,形成一个协调的统一体。正如前述布莱特100多年前的观点:“工程博士有足够的理由感到同等的自豪……他们的博士研究浇注了同样的心血(in denselben aufgespeicherte Arbeitsleistung),并且有了大量自己新的发现。”经过100多年的变迁,虽然工业与社会对大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但研究属性并未退变,反而得到了加强。
对于应用科学大学“博士授予权”的争论同样也是基于这一逻辑,焦点不在于所谓综合性大学的“特权旁落”,而是应用科学大学能否以同样的质量标准进行独立的工程博士培养, 应用科学大学开展独立博士人才的培养,目的也不是为了“升格”为综合性大学或工业大学,而是更好地反哺自身的教学与成果转化,是对原有“应用型、教学型”特征的强化,而不是转向。
需要指出的是,相较于本科、硕士层次的专业,德国工程博士的培养始终处于动态之中,更新与调整的频率更高。许多研究机构通过大量的数据收集和对比,进行不间断的检测,并提出相应意见,其目的在于促使教育决策机构和博士培养机构,对工程博士的培养体系不断进行调整,并适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想要了解德国工程博士的培养也必须从动态的视角,对其进行持续的观察。
(作者:王兆义,浙江科技大学德语国家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陈洪捷,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何爱芬,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研究与发展处高级项目主任;来源:《大学与学科》2025年4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