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公布

  • 发布单位:高教所
  • 发布时间:2017-12-29 14:56:47
  • 访问量:
  • 分享到:


   12月28日,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第四轮评估于2016年在95个一级学科范围内开展(不含军事学门类等16个学科),共有513个单位的7449个学科参评。评估结果按照精准计算、分档呈现的原则,根据学科整体水平得分的位次百分位,将前70%的学科分为9档公布。

   具体情况见附件。

 附件: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一览表


   一、【权威解读之一】学位中心11问答: 第四轮学科评估如何评?

 12月28日,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了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这项以第三方方式开展的非行政性、服务性评估项目是如何进行的?有何重要发现?评估结果将如何推动高校内涵式发展?学位中心负责人就第四轮学科评估有关情况回答了记者提问。

     1.什么是学科评估?

学科评估是学位中心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颁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一级学科进行的整体水平评估。它是以第三方方式开展的非行政性、服务性评估项目,不同于政府开展的合格性评估。从2002年首次开展,平均四年一轮,至今已完成四轮。

学科评估坚持自愿申请、免费参评原则,各单位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一级学科(含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授权),均可申请参评。

第四轮学科评估于20164月启动,在95个一级学科范围内开展(不含军事学门类等16个学科),共有513个单位的7449个学科参评(比第三轮增长76%);全国高校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有94%申请参评。

  2.为什么要开展学科评估?

    中国作为拥有世界第二大规模的研究生教育大国,构建多主体参与的高等教育评价体系,是管办评分离的教育内部治理体系的必然要求。具有独立法人资质、以评估评审工作为主业的学位中心开展学科评估工作,评价学科内涵建设的质量和成效,是统筹构建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实践。

   开展学科评估的目的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服务大局。贯彻落实国家研究生教育发展方针,展示我国学科发展成就,建立学科评价的中国标准和中国模式,服务研究生教育提高质量、优化结构、鼓励特色、内涵发展的大局;

  二是服务高校通过对学科建设成效和质量的评价,帮助高校了解学科优势与不足和发展过程中不平衡不充分的情况,促进学科内涵建设,提高学科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三是服务社会满足社会对教育质量的知情需求,为社会各界了解和分析学科水平与质量信息提供服务。

3.这次学科评估是怎样进行的?

20164月,学位中心在系统总结前三轮评估经验、全面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启动了第四轮学科评估。本轮学科评估共经历信息采集、信息核实、主观评价、权重确定、结果产生、结果发布等六大环节。

一是信息采集。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有关部门和第三方数据提供商等获取公共数据,再通过参评学科严格按照数据填报标准提供其他评估信息。

二是信息核实通过证明材料核查、公共数据比对、重复数据筛查等举措,对申报信息进行全面核查,并在确保国家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对部分材料进行网上公示,接受同行监督;将核查结果与公示异议反馈给各单位进行核实确认;对于以上核查措施不能完全覆盖的数据,学位中心进行随机抽查。

三是主观评价23万学生和15万用人单位联系人开展大规模网络问卷调查;邀请13000多名同行专家对5项主观指标进行基于客观事实的主观评价;邀请同行专家和行业企业专家进行学科声誉调查,同时还首次邀请海外同行专家对6个学科试点进行国际声誉调查。

四是权重确定。通过参考上轮指标权重和本轮评估改革理念,形成指标权重初值;召开专家研讨会确定指标权重参考值;邀请专家近9000名(每个参评学科至少一位专家),根据权重设置原则和参考值给出建议权重,学位中心通过求平均得到95个学科的最终权重。

五是结果产生。对客观指标按照线性规划法计算得到各末级指标得分;对主观指标分别邀请同行与行业专家、在校学生、用人单位进行评价,得到各末级指标得分。学位中心根据指标权重加权得出二级指标、一级指标和整体水平得分。

六是结果公布第四轮评估按照精准计算、分档呈现的原则公布结果,将高校与科研单位的评估结果分别呈现;首次立足学科评估关键指标分析展示我国学科建设主要成就,并向参评高校提供学科优秀率(即A类学科占全校博士硕士授权学科数的比例)。

4.评价标准向来是社会特别关注的问题,这次学科评估所依据的指标体系是怎样构建的?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较前几次评估相比有何异同?

第四轮学科评估深入贯彻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精神,按照人才为先、质量为要、中国特色、国际影响的价值导向,在继承前三轮评估指标体系基本框架的基础上,经广泛调研论证形成了第四轮学科评估指标体系。先后在16个省市召开了18场全省范围内的指标体系调研会,听取200余所高校的800余名专家、校长及40余位省市教育厅代表的意见建议,还就特色学科、毕业生质量、师资队伍评价等指标召开专题研讨会。

最终,本次评估指标体系保持师资队伍与资源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社会服务与学科声誉四个一级指标框架基本不变,共设置人文、社科、理工、农学、医学、管理、艺术、建筑、体育等9套指标体系框架,每个学科设置不同的权重。

具体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较前几轮有了较大创新:

第一,强化五个引导,建立学科评价体系的中国标准一是坚持把人才培养放在首位,引导高校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学科建设的核心任务;二是改革师资队伍评价方法,引导高校关注队伍结构质量和青年教师发展,抑制人才无序流动;三是改革学术论文评价方法,引导高校提升论文质量、重视中国期刊;四是强化社会服务贡献评价,引导学科建设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强化分类评估,引导高校关注学科特色和内涵建设。

第二,突出五大创新,建立学科评估方法的中国模式一是采用主客观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全面观测学科建设成果,克服单纯依据公共数据评价大学的片面性;二是提出跨学科成果按实际内涵,拆分归属到相应学科的归属度成果认定方法,解决跨学科成果评价难题;三是实行绑定参评方法,规定同一门类学科必须同时申请参评,有效避免材料拼凑,引导优化学科布局;四是采用数据查重、公共数据比对、证明材料核查等6大措施全面审核材料;五是探索国际同行评价,首次在数学、物理、化学等6个学科邀请国际同行专家参与声誉调查。

5.与国内外很多评估仅使用公共的客观数据不同,学科评估是客观数据和主观信息相结合,是如何考虑的?此外,对于庞大的数据,如何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对于主观信息指标,又是如何保证专家评价的公平公正?

国内外大多数排名大部分是以公共的客观数据为基础进行的,原因是评估排名机构很难全面获取高校关键信息,实际上许多排名项目也需要申报信息。但仅依靠公共数据进行学科评估具有先天不足:第一,学科建设包括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等方面,很多方面都无法用定量的公共数据进行测度,依托公共数据不能全面反映学科建设的实时成就,易误导学科建设与发展。第二,公共数据无学科信息,无法直接界定其学科归属,通过算法自动划分学科的方法很难体现学校内部学科布局的实际情况。鉴此,学科评估的大部分评估数据通过参评单位申报获取。

学科评估采取客观数据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为确保学校申报数据的可靠性,学位中心在总结前三轮经验的基础上,严格按照既定程序,采用六大举措对数据进行全面核查。

一是数据标准检查学校填报的各项数据均有严格的数据采集标准(内涵界定、产权归属等),如国家级科研项目严格界定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等填报说明中列出的科研项目,“ESI高被引论文仅能由通讯作者单位或第一作者单位填写。对于不符合采集标准的数据,学位中心直接进行处理。

二是证明材料核查学科评估在学校填报材料时,要求提供部分重要指标的证明。学位中心核查了全部证明材料,对错填数据进行了处理,对存疑数据反馈给原单位补充提供证明材料。

三是公共数据比对学位中心利用自建的50余个公共数据库,并与多家国内外第三方数据提供商合作,将学校填报数据与公共信息进行比对,查验填报数据是否真实、所归属的学校和学科是否正确。

四是重复数据筛查。为鼓励交叉学科研究,学科评估采用归属度成果认定方法,接受跨单位、跨学科成果按比例拆分填写在多个学科(但比例之和不能超过100%)。学位中心开发了专门软件系统,对此类重复数据进行智能模糊检索分析和甄别。

五是信息网上公示。学位中心在确保国家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在参评单位范围内对部分申报材料进行网上公示,接受同行监督。

六是重点数据抽查。对于以上核查措施不能完全覆盖的数据,学位中心进行随机抽查。对于抽查问题较多的高校,进一步加大抽查力度。

为确保专家主观评价的科学性和正确导向,学位中心采取了以下举措:

一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尤其是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评价,评议中要求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上的讲话精神,贯彻落实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有关文件精神;

二是坚持基于客观事实的主观评价方法,要求专家充分依据材料的客观数据等事实,进行综合研判,确保评议的客观性;

三是安排足够规模的专家和调查对象,保证结果的效度。本次共有13000多名同行专家、23万学生和15万用人单位联系人参与了主观评价。

四是关注专家分布,学科声誉调查原则上每个参评单位都有一名专家参与,确保评估公平公正。

6.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学科评估在强化人才培养导向方面有什么举措?

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一直是学科评估的重点,学科评估通过关注培养过程所产生的成效和质量,来形成正确导向。举措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在体系设计上,构建了培养过程质量”“在校生质量”“毕业生质量三维度评价体系,引导培养单位关注人才培养质量全过程。

二是在指标设计上,人才培养质量不宜仅由公共数据的量化指标来表达。在三维度体系框架下,根据人才培养指标特征,本次评估除了采用部分量化指标外,更多采纳体现学生学习成果和成长情况的定性指标,根据客观事实来考察人才培养质量。

三是在评价方法上,评价方法是实现评估理念、形成正确导向的重要因素,本次评估除了定性指标的同行评议外,首次面向近40万在校学生和用人单位开展问卷调查,检验教学质量和毕业生职业发展质量,引导培养单位关注培养效果和学生发展潜力。

四是形成长效机制,通过评估,有力促进了各单位建立优秀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数据库,引导培养单位关切毕业生职业发展状况,加强与毕业生的互动,建立毕业生追踪机制,进而改进办学。

7.近年来,以学术头衔、论文数量等来衡量学术水平的各种排名引起很多争议和批评。此次学科评估在衡量学术水平时,如何避免上述问题,引导高等教育向内涵式发展。

以评促建,引导高等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是学科评估的根本任务。对此,我们在评价指标和方法上做了专门设计。

例如,此次评估摒弃了仅以学术头衔评价学术水平(俗称数帽子)的片面做法。比如长江学者等头衔,不会自动换算成分值,而是由专家综合考虑教师水平、队伍结构、国际影响程度等进行评价。在统计成果所属单位时也做了专门设计:成果按产权单位认定,不随人移,有助于抑制抢帽子等人才无序流动现象。

同时,着力构建充分体现质量导向的学术论文评价方法,克服唯论文数量和国外期刊的评价方式。除部分学科外,不再统计发表论文总数,以代表性论文进行同行评议。合理把握中外期刊论文的综合评价,强化中国期刊在评价中的重要作用,特别规定代表性论文必须包含一定比例的中国期刊论文(特别是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不断提高中国期刊影响力,鼓励优秀成果优先在中国期刊发表。

此外,本次评估还单独设置社会服务贡献指标,通过开放的代表性案例评价,能够充分体现不同地区、不同类型高校的差异性发展成果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克服一把尺评价学科的弊端。

8.我们注意到,此次学科评估结果,不再像历次评估那样公布分数,而是改为分档形式公布结果,具体是怎样设计的?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第四轮学科评估首次采用分档方式公布评估结果,不公布得分、不公布名次,不强调单位间精细分数差异和名次前后。采用按百分位进行分档的方式。根据学科整体水平得分的位次百分位,将前70%的学科分为9档公布:前2%(或前2名)为A+2%5%A(不含2%,下同),5%10%A-10%20%B+20%30%B30%40%B-40%50%C+50%60%C60%70%C-

主要考虑是既保证较强的区分度,体现学科建设水平的实际变化,满足社会对教育质量的知情需求,又淡化了分数和名次,有利于引导高校将注意力转移到学科内涵建设的优势和不足中去。

9.据了解,本次评估向参评单位提供了学科优秀率指数,这主要是基于什么考虑?

学科评估的主要目的不是要排出名次,而是通过评估发现学科建设的优势和不足,揭示学科发展规律,促进学科内涵发展,合理规划学科布局。因此,除了公布评估分档结果外,还为参评单位提供数据分析研究报告,里面将提供学科优秀率指数(A类学科数占全校博士硕士授权学科数的比例),以及学科平均发展指数等一系列关于学科发展态势的信息。

我们认为,学科优秀率有利于帮助学校发现学科布局不足,调整谋划适合本单位发展的优势布局。特别是对于着力建立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不仅要关注某些强势学科的发展,也要关注学校整体学科发展态势,构筑更加有利于高水平大学建设的良好学科生态。

10.从评估结果看,我国学科建设整体情况如何?有哪些主要成就?

学位中心立足第三轮和第四轮学科评估,对关键指标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评估,发现十八大以来我国各个领域学科建设成效显著。

一是全面分析研究生培养的规模化指标(学生人数、就业满意度、就业分布等),发现我国研究生教育在支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更加突出,高层次人才的供给水平稳步提升,研究生质量的社会认可度显著增强,扎根基层、服务基层的精神愈加彰显。

二是深入分析学科科研投入性和产出性指标(经费投入、论文发表、重大项目攻关等),发现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原创成果产出取得巨大突破,创新体系日趋完善,国际影响显著提升,学科融合不断深化,科研创新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能力明显增强。

三是综合分析师资结构性指标(规模、年龄、学缘、国际化、教学成果等),发现我国已初步建立规模与质量并重的专任教师队伍,专任教师在师德与能力、教学与科研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

四是系统梳理代表性案例指标,发现我国高校面向社会需求积累中国经验的程度大幅提升,面向技术前沿解决中国问题的能力大幅提升,面向国家重大基础设施服务中国工程的水平大幅提高。我国研究生教育正朝着高质量、创新性、深层次、世界一流的目标稳步迈进。

11.学科评估下一步工作重点是什么?

学科评估下一步主要做好两件事。

一是深入挖掘学科大数据,提供咨询分析报告等服务,真正做到以评助建。学科评估已经开展了四轮7次,建立了我国目前规模最大、可靠性最高的学科大数据库,对研究学科发展规律,发现内涵建设优劣,推动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将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学位中心后续将深度挖掘评估数据,为参评高校和学科、为中央和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提供《学科发展分析报告》,真正做到以评助建。

二是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国际影响的学科评价标准研究,扩大中国学科评估标准的影响力。学位中心将分层次、分区域开展调研研讨,更加突出人才培养,更加突出学科特色,更加突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不断完善中国学科评价标准。同时,不断扩大学科评估在国际和国内的影响力。

  二、【权威解读之二】专家:如何看第四轮学科评估?

立足中国,放眼世界  中国学科评估的战略选择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会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赵沁平

学科评估正逐步成为中国特色、世界影响的评估品牌

学位中心开展的学科评估工作,经过15年的努力,已逐步成为中国特色、世界影响的评估品牌。

评估依据符合中国国情。学科评估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联合颁发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为学科门类和一级学科参评依据。

评价体系反映学科内涵。通过系统调研凝聚各方共识,不断构建和完善了师资队伍与资源”“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社会服务与学科声誉的评估指标体系,全面反映了学科建设和高端人才培养的内涵与特征。

评估方法体现实践创新。学科评估采用绑定参评方法,有效解决了业界在开展评价工作中普遍存在的材料拼凑问题。

评估主体集聚多方智慧。学科评估征求各参评高校和专家学者的意见形成评估方案,通过培养单位填报各类数据,发送问卷了解学生与用人单位意见,邀请同行专家开展评议并确定指标权重,协同行业人士进行声誉调查,同行专家设定指标权重,征求相关高校和专家学者意见形成发布方案。

学科评估将为我国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发展提供有效支撑

学科评估的宗旨和价值是服务学科建设,服务研究生教育发展,服务政府和社会对大学学科的信息需求。

 要以评促建,引导学校把准备评估的过程,变成学校梳理学科家底,规范学科建设管理,谋划学科发展的过程。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而不是对立的。

 要以评助建,深入进行评估的大数据分析,充分发挥通过评估积累的信息资源以评助建的作用。学科评估要从评完开始,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方法和技术,为学校和政府提供数据支撑和决策支持。只有这样,学科评估才能永葆旺盛生命力!

这次评估结果公布方式也进行了改革。

档次公布评估结果,这更加符合学科建设的规律和特点,有利于淡化分数和名次,有利于引导高校将注意力集中在自身学科建设的优势和不足。

提出了学科优秀率指数,这对高校分析学科布局、谋划学科调整、构筑良好学科生态具有积极意义。

立足学科评估关键指标分析,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校学科发展整体成就,这有利于扩大中国大学的国际影响力,有利于激励高校更有信心地投身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伟大事业中。

坚持中国特色学科评估   促进新时代上海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上海市教委主任      

长期以来,在教育部指导和支持下,上海加快促进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整体水平不断提升。同时,通过对上海高校参加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学科评估特别是2012年全国第三轮学科评估的情况分析,也显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
   
在促进高校学科发展实施路径上,重点采取三管齐下的策略:

聚焦创一流。对于8所驻沪部属高校,以部市合作为平台,安排地方财政配套资金,支持其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步伐;对于部分有条件市属高校,按照一校一策原则给予有力资源投入和政策支持,激发活力、创建一流。

  着眼厚基础。坚持扶特扶强,以持续实施上海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计划为抓手,扶持优势特色学科,重点支持冲击世界一流的高峰学科点发展,提升高校知识创新和知识服务能力;坚持扶需扶新,对于国家战略、行业急需、具有发展潜力但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科,重点加大支持力度;支持高校在国际学术前沿、重大发展战略、新兴交叉学科等领域新增布点;坚持协同联动,激励驻沪部属高校和市属高校联合共建学科、开展协同创新;支持校所、校企、校地和国际深度融合。

提供强支撑。印发《上海市深化高校改革建设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试点方案》,在人事薪酬、财务资产、人才培养、国际交流、基本建设等方面给予有力的放权松绑。同时,引导学校完善内部治理,为学科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制度支撑。

构筑一流学科体系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浙江大学副校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严建华

浙江大学主动以世界一流学科为标杆,充分利用第三方评估,特别是教育部学位中心组织的学科评估,对学科建设成效和发展水平进行全面诊断。通过评估大数据分析,比对兄弟高校的优势学科,努力找差距、摆问题、补短板、强特色,坚持聚焦一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持续提升学科的水平和声誉,推动一流学科建设不断务实前进。

 

2014年起,学校筹措专项资金,启动实施学科与人才队伍建设专项计划,突出人才战略地位,发挥院系主体作用,增强学科内生动力,促进前沿与交叉学科发展。同时,围绕学科发展战略布局,着眼于质量优先的内涵建设,优化学科群结构、完善学科生态,为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成长释放空间,为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创造有利条件。2015年以来,学校先后实施了高峰学科建设支持计划一流骨干基础学科建设支持计划,前者通过重中之重的支持,力争一批优势学科率先迈入世界一流行列;后者给予骨干基础学科长期稳定的支持,力争实现基础学科的全面振兴。

浙江大学将深入分析新一轮学科评估结果,进一步凝聚共识,加强学科发展的动态监测、动态评估和动态管理,推动一流学科、人才、科研之间的良性互动,引导师生实现追求办学品质声誉的观念转变,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建设顶尖学科、汇聚顶尖学者等方面取得更大突破,形成群峰竞秀、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

浙江大学将继续聚焦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坚持以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发展,加快转变思想观念,通过稳规模、调结构、转动力,进一步强化重大方向的凝练,充分运用学位中心学科评估咨询服务报告,在深入推进实施高峰学科建设支持计划一流骨干基础学科建设支持计划的基础上,启动实施优势特色学科发展计划会聚型学科领域发展计划,构建一流引领、综合交叉的学科生态体系,加快推动学科高原会聚造峰和整体水平跨越提升,扎根中国大地,力争早日迈进世界一流大学的前列。

不断完善学科评估体系   厚植研究生培养沃土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史静寰

本次学科评估更是从一开始就明确:深入贯彻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精神,主动服务国家双一流建设战略,坚持质量、成效、特色、分类导向,按照人才为先、质量为要、中国特色、国际影响的思路不断完善评估指标体系,不断创新评估方法,不断树立评估品牌。本次学科评估有不少亮眼之处:

注重人才培养质量,构建培养过程质量”“在校生质量”“毕业生质量三维度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中国标准,首次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开展学生调查雇主调查,将教学质量和毕业生质量的评价话语权拓展到教育系统之外。

改变 “以学术头衔评价学术水平(俗称数帽子)的简单做法,采用代表性骨干教师师资队伍结构相结合的方法评价教师队伍。同时,规定教师成果归属按成果产生时的产权单位界定,不随人移,抑制抢帽子等人才无序流动现象。

尝试建立论文评价中国标准,规定代表性论文必须包含一定比例的中国期刊,强调中国特色,鼓励优秀成果优先在中国期刊发表。

更加关注社会服务贡献,首次单独设置社会服务贡献指标,由参评单位提供代表性案例来展现本单位学科建设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及地区经济社会建设所取得的成果和贡献。

配合国家和高校鼓励跨学科合作、多学科攻关的需要,采用归属度成果认定办法,允许跨学科成果按比例拆分填写在多个学科,以支持和鼓励跨学科研究成果。

创新结果发布形式,首次提出学科优秀率指数,帮助学校发现学科布局问题,警示摊大饼式盲目扩张。

为提高我国学科国际知名度和学科建设的国际影响力,本轮学科评估首次邀请境外同行专家在数学、物理、化学、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等6个学科试点开展国际声誉调查,为建立中国特色、国际影响的评估品牌提供借鉴。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本轮评估首次采用分档方式公布评估结果,不再公布得分。这种方式既有一定的区分度,能够体现不同院校学科建设水平的实际变化,满足社会对院校教育质量的知情需求,又淡化了分数和名次,引导高校更加投入学科的内涵建设。(来源:教育部)


 

 




总访问量:  

   Copyright © 2017高等教育研究所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东莞理工学院(松山湖校区)行政楼五楼     邮编:523808     电话:0769-22862005
 粤ICP备050088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