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校党委副书记、校长马宏伟撰写的学术论文《现代产业学院迭代创新的“莞工实践”:逻辑与进路》,在《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4年第3期刊出,并得到期刊封面推介及公众号全文推送。这是我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取得的又一重要理论成果,引发各界高度关注。
介绍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政策背景
论文对国内外产业学院的政策背景进行了梳理。在国内,2017年教育部统筹部署推进新工科建设。在新工科建设“北京指南”、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工信部联合印发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等政策文本中,均将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作为重要的政策议题。2021年12月,教育部、工信部公布了首批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名单,彰显了国家层面对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高度重视与推进决心。
阐释现代产业学院“迭代创新”的理论内涵
论文认为,“迭代创新”是在不确定环境中,通过快速试错和及时反馈,不断改进产品及服务质量,逐步逼近设定目标、取得理想效果。“迭代创新”具有跃迁性、曲折性、交互性等三大特性。
论文提出,现代产业学院作为以服务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或特定产业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培养高素质工程科技人才为目标、以对接产业技术创新为牵引、以集聚创新资源为支撑,集新工科人才培养、科技研发、社会服务、创新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办学组织,其建设发展需要“迭代创新”作理论指引,在实践上贯彻“迭代创新”价值内涵。
全面梳理现代产业学院迭代创新的“莞工实践”
论文全面梳理了学校现代产业学院迭代创新的改革实践,将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划分为1.0和2.0两个阶段。现代产业学院1.0实施于2011-2017年,形成了“三导入、五共同、四层次、三方向”产教协同育人模式。“三导入”是指:导入先进技术体系、导入先进生产设备、导入先进培训模式。“五共同”包括:校企共同规划专业发展,共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制定专业建设规划、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专业核心能力和培养标准;共同开发项目化课程,将企业先进技术知识、真实案例和项目有机融入学校课程体系;共同组建教学科研团队,选派教师入驻企业锻炼,与企业共同开展关键技术研发。企业选派技术骨干参与专业课教学、指导实习和毕业设计,组建校企联合教学团队;共同搭建实践教学平台。通过共建对接产业技术前沿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基地,提供更加贴近工程实际的教学环境;共同创建技术创新平台。包括共建技术研发平台,共同开展科技项目攻关与成果转化。“四层次”是指:依托共建实践教学平台和技术创新平台,构建“基础实验+实训提高+课外创新+工程应用”四层次实践教学体系,渐进式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三方向”是指:根据学生个人职业发展定位,在企业学习阶段设置“技术服务、技术管理和技术研发”三个方向,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在推进现代产业学院2.0建设过程中,学校依据功能定位更加多样、学科专业交叉融合、评价范式突破创新等建设思路,聚焦优质资源共享、产业-专业-课程集群敏捷对接、人才培养能力增值评价,进一步强化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完善现代产业学院内涵建设;强化学科专业调整,构建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结构;强化产教融合课程开发,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人才培养体系;强化敏捷对接体系构建,实现校企资源共享及高效协作;强化培养模式创新,实施“奋楫计划”培养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强化学生能力增值评价,构建基于能力增值的学习管理与评价机制,持续推进现代产业学院迭代创新。
2017年以来,马宏伟先后在《中国高等教育》《中国教育报》《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等高水平期刊杂志发表《新工科力学课程体系的几点思考》《围绕城市创新建设新型理工科大学》《应用研究型大学:理论内涵、功能定位与路径探索》《瞄准新型工业化本质 加快现代产业学院迭代创新》等一系列学术论文,在校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高等教育研究所等围绕学校办学改革中的关键问题,强化理论研究,近年来了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其中有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等全文转载,实现了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的互促共融。
【论文链接】马宏伟:《现代产业学院迭代创新的“莞工实践”:逻辑与进路》
(撰稿、一审:姚宇华;二审:于雅文;三审:黄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