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前沿】郑文:广东特色新工科:背景、内涵与探索

  • 发布单位:高教所
  • 发布时间:2018-07-06 09:32:35
  • 访问量:
  • 分享到:


   作者简介:郑文,广东省教育厅高教处处长、博士,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来    源:《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年第4期

  摘 要:新工科建设应追求鲜明的区域特色。广东高校因应产业发展的优势和需求,对新工科建设进行了深入探索。文章提出广东特色新工科应该具有服务发展、分类定位、结构优化、标准创新的内涵规定性。以此为基点,在政府的主导下,推动出台系列建设方案和支持政策,下放高校办学自主权,促进学校增强服务能力,改革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广东特色新工科发展模式。

  关键词:新工科  人才培养  广东特色


 

 新工科已经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学界对什么是新工科进行了诸多研究。如认为新工科是与传统工科相对而言,是学科交叉的产物[1];新工科是以立德树人为引领, 以应对变化、塑造未来为建设理念, 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为主要途径, 培养未来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2];新工科应该体现工程教育的新理念、学科专业的新结构、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教育教学的新质量、分类发展的新体系[3]。这些研究对我们进一步深化新工科的认识、建设发展新工科具有指导作用。但以上的研究只是从宏观层面对新工科的描述,提供大家一种认识的框架,对具体内涵仍难以作出回答。尤其是具体化到区域、高校,新工科的具体型态如何迫切需要探索。广东要担当创新驱动发展的排头兵,建立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推出了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行动计划,并在全国较早开展了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和理工类学科建设,一直致力于新工科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如何建设广东特色的新工科?既是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本文试图对广东特色新工科内涵作出回答,并就广东的实践探索进行阐述。

一、广东新工科发展面临的产业新形势

2017年广东GDP总量近9万亿,连续29年居全国第一位。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广东省的立省产业。改革开放30多年,广东省逐步发展成为全国制造业的大省和全球重要制造基地,制造业是广东经济实力的根基和最响亮品牌,是经济发展的“压舱石”。但是广东制造业面临欧美发达国家竞争压力,加上自身存在诸多不足,迫切需要转型升级。从2012年开始,广东以“创新驱动”作为核心战略,产业转型升级提速成效明显,现正处于动力转换、结构优化和提质增效的关键时期。

1.国际国内制造业的激烈竞争。

国际金融危机后,欧美等发达国家大力实施“再工业化”战略,[4]吸引高端制造业回流,如美国制定“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德国推出“工业4.0”战略、法国实施“新工业法国”战略、日本发布“制造业竞争策略”、英国实施“高价值制造”战略等,其实质都是以先进制造业为重点重构实体经济,占领世界制造业发展制高点。另外,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益型集约增长,经济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为推动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国务院颁发了《中国制造2025》和《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北京、上海、天津、江苏、山东、浙江、辽宁等国内先进省市也纷纷出台多项政策举措促进先进制造业发展,广东经济面临国际国内双重压力。

2.先进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广东产业核心技术少。全省拥有自主核心技术的制造业企业不足10%,关键技术和零部件90%以上依赖进口,“缺芯少核”[5],产业层次不高。广东省制造业整体仍处于全球产业价值链低端,买装备造产品仍是主要生产模式,装备制造仍是短板。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80%以上市场份额被国外产品占领。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关键是要掌握自主核心技术,加强技术攻关,建设高水平大学和科研院所。

3.新产业体系布局方兴未艾。

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特别是制造业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催生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引发制造业发展理念、技术体系、制造模式和价值链等发生重大变革,推动智能制造、网络制造、柔性制造等日益成为主流生产方式,将重塑全球制造业发展格局。广东审时度势,提出了广东先进制造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广东省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5-2025年)等,开展新产业体系布局。包括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发展智能制造装备、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轨道交通、航空制造等先进制造业;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研发设计、知识产权等与先进制造业相配套的高技术服务业;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培育下一代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智能机器人、增材制造(3D打印)、可穿戴设备等新兴产业,推动高端新型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半导体照明(LED)、新材料、新硬件等产业成为新支柱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支持企业广泛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由此可见,广东作为经济大省、经济强省,迫切希望通过推动产业结构加快调整,强化产业发展高端化目标导向和政策措施,加快构建产业新体系,努力建设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主动抢占高端产业集聚发展新高地,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最终建立创新型经济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国际工程科技大会上指出,“未来几十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同人类社会发展形成历史性交汇,工程科技进步和创新将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工程教育已经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来源。这种创新型经济体系,对我省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科技创新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需要新工科服务于新经济、新产业。

  二、广东特色新工科的内涵

  广东现有理工类本科高校11所,工学类本科专业点843个,在校本科工科学生超过30万人,工学就读人数居全国第一。广东省既有像中山大学这样全国知名的综合性大学,也有像华南理工大学这样全国知名的理工科大学,还有一批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省属理工科院校。但从工科整体实力来看,广东省与国内其他省份相比有较大差距,如2016年广东省进入工科100强的高校仅有2所,比福建省多1所,与湖南省持平,排在全国10名以后。[6]因此,广东高校新工科建设既应具有新工科的一般内涵,又亟待彰显新工科的特色,提升工科办学水平和实力。基于以上考虑,广东特色新工科应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规定性。

1.服务发展。

服务发展是高等教育办学新的宗旨,更是新工科的首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等教育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服务应该成为高校基本办学理念,以服务理念发展新工科,改造传统工科。广东地处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达,市场经济活跃,具有发展新工科的得天独厚优势,同时,广东要担当全国新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对新工科服务产业发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新工科提供新兴技术、核心技术、高端技术,直接服务于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改造。

2.分类定位。

新工科是由传统工科转型而来,或者是超前布局形成的。新工科必然涵盖不同类型学校,有高水平研究型综合性大学,也有传统工科大学,还有地方工科院校和其他类型高校。同样的新工科专业,在不同的院校也应有所不同,有的是偏基础的,有的是偏应用的,所以各种类型学校、各种类型工科必须分类定位、分类发展,办出特色。中山大学等高水平综合大学,应发挥学科专业齐全、基础理科强的优势,推动理科向工科的转化,超前布局新工科,取得工科后发优势,与工科优势院校展开错位竞争。华南理工大学这样的传统优势工科院校,应着眼服务全省产业,产出核心技术、高端技术,促进工科交叉、复合,成为服务广东智能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兴产业创新中心的主体。佛山科技学院、东莞理工学院等地方工科院校要紧密对接当地产业需求和发展方向,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服务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珠江东岸电子信息产业,粤东西北高校的工科要以粤东西北产业园区重点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为方向,培育新工科专业。其他高校应根据自身基础、行业优势和学科专业特点,打造特色型新工科。

3.结构优化。

首先,广东产业高端化、创新型趋势明显,与传统产业对接的工科专业需调整、整合、转型,有的甚至要取消。其次,广东工科专业设置先天不足。据统计,现在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公布的工学类专业有189种,广东高校有布点的仅有106种,占56%,材料类、电子信息类、航空航天类、水利类、测绘类、核工程类、矿业类、纺织类、农业工程类、公安技术类等还存在很多空白。2015年在校生中,我省工学类本科生仅占26.78%,而2014年的全国平均水平是33.2%。[7]其三,瞄准广东未来新产业、新业态,高校工科专业设置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积极设置新兴工科专业,提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储备、技术支持,甚至引领产业发展。

4.标准创新。

广东新工科以服务发展为首要任务,并且分类定位、分类发展,总的来说应分学校类型和学科专业制定标准,引导学校和学科专业办学。从广东创新驱动战略要求来看,新工科应按新标准办学,即以服务企业、产业、行业发展为标准,要改变原来传统的以论文发表、奖项级别、纵向经费等为指标的传统考核评价方式,建立贡献度、满意度、认可度为标准的新标准体系,以专利申请、成果转化、技术服务、横向经费等为指标,确立广东新工科标准。以新工科的新标准建设为基础,形成具有广东特色高等教育体系,这样才能在与北京、江苏等传统高等教育强省的竞争中确立新优势。

 三、广东特色新工科建设实践探索

 广东省在部署产业转型升级中居于全国领先地位,正着力发展新经济、新业态时,恰逢教育界提出新工科概念,并迅速升温,新工科建设的理念、思路、方向契合了广东经济产业发展的需求,也因此广东甚至早于新工科正式提出就针对广东高校理工科短板,开展新工科建设的实践探索。

1.部署理工科大学和理工类学科建设。

根据《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的意见》,20161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制订了《关于加强工科大学和理工类学科建设服务创新发展的意见》,实施高水平理工大学建设计划,促进理工科高校转型发展,新建一批特色理工科大学,加强各类高校的理工类学科建设,目标是要推动理工科大学和理工类学科综合实力、区域竞争力、服务创新发展能力跃上新台阶。根据理工科高校和学科特点,省教育厅专门研制了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高校考核方案,突出高校服务产业和地方的能力。

2.加大工科建设经费投入。

广东省财政为列入首批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单位的两所地方高校配套10亿,为列入第二批建设的两所省属高校配套11亿,佛山、东莞等地方政府投入近80亿。实施省市共建高校计划,每校每年省财政投入5000万,计划连续5年投入30亿。2017年省财政提高工科生均拨款系数到1.4,大大激发高校开展工科教育的积极性。

3.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广东省自2013年开始实施高等教育“创新强校工程”,将高等教育的各项专项经费集中打包,省财政根据考核结果进行集中分配,不再按项目分配,由学校自主统筹使用。近两年,广东省陆续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教学科研人员因公临时出国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完善省级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实施意见(试行)》、《关于调整广东省省级政府采购公开招标数额标准和采购限额标准的通知》等文件,向高校下放国际交流、经费管理、设备采购等权力。2017年省委印发《关于我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向高水平大学、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高校下放岗位设置、公开招聘、职称评审、薪酬分配、人员调配相关权限,赋予人才更大经费支配权、下放科研设备采购自主权、下放职称评审权限。20173月教育部等五部委发布《关于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若干意见》后,省教育厅会同相关厅局制订广东省的实施意见,全面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4.加强重点学科建设

广东省2016年启动新一轮高校重点学科建设,将高校推荐的学科区分攀峰重点学科、优势重点学科、特色重点学科和重点培育学科四个层次,并且向理工科高校和理工类学科倾斜,工学类重点学科达39个,占本轮立项重点学科总数的40%

5.改革工科人才培养。

首先是优化理工类学科专业结构。引导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对接我省重点产业领域,调整专业结构,增设理工类专业,近两年高校新增本科专业大部分是理工科专业。其次是扩大理工类专业招生规模。要求学校理工科招生人数占比不得低于理工科专业的占比,并逐年提高。对达不到上述要求的高校核减招生计划。三是推进工程教育改革。实施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引导高校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建设省级协同育人平台,推进新工科研究,开展应用型新工科专业课程建设立项,组织工科类学科竞赛,推动高校与地方企业、行业共建产业学院等。

6.鼓励学校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服务

为引导高校主动服务产业和企业,促进成果转化,广东省近两年出台系列政策,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包括《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高校科研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有关人事管理问题的意见》、《广东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意见》、《广东省经营性领域技术入股改革实施方案》等,工程类学科和教师服务企业和产业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四、结语

广东高校新工科要紧密对接广东省新产业体系布局的需要,为未来广东经济继续保持在全国的领先的地位、乃至全球的重要影响提供人才支持和技术支撑,既是弥补广东工科办学实力不强的机遇,又面临巨大的挑战。在新工科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在办学功能、发展策略、专业结构和评价标准等方面凸显自身的特色。而在新工科的实践探索中,呈现出鲜明的政府主导特点,在政府强力的政策推动、经费投入、权力下放多因素作用下,新工科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技服务齐头并进,有力地支持广东特色新工科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阚凤云,陈彬.新工科:一场工程教育新革命?[N].中国科学报,2017-03-14 (6).

[2]钟登华.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1-6.

[3]吴爱华,侯永峰,杨秋波,郝杰.加快发展和建设新工科主动适应和引领新经济[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1-9.

[4]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广东省先进制造业发展“十三五”规划[EB/OL].http://zwgk.gd.gov.cn/696453330/201703/t20170310_695832.html.

[5]广东省人民政府网.

 http://www.gd.gov.cn/tzgd/gdtzdt/201507/t20150729_216526.htm.

[6]郑文,薛亚涛.广东高校本科层次工科人才培养结构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49(5):120-128.

[7]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编.中国工程教育质量报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68.




总访问量:  

   Copyright © 2017高等教育研究所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东莞理工学院(松山湖校区)行政楼五楼     邮编:523808     电话:0769-22862005
 粤ICP备050088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