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洪波:加快建设支撑引领产业发展的高水平理工科大学

  • 发布单位:高教所
  • 发布时间:2017-12-20 11:34:27
  • 访问量:
  • 分享到:

           来    源:《中国高等教育》,2017年第23期

           作者简介:成洪波,东莞理工学院党委书记,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曾任广东省东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分管科技、工业等工作。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基层社会治理等领域研究。


 作为国家双一流政策的先声,广东省在20157月启动高水平大学、高水平理工科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着力通过改革驱动、分类支持扶优扶强、争创一流,服务创新驱动发展。建设高水平理工科大学既是地方政府基于珠三角产业发展的重大战略布局,也是区域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内在要求,肩负着以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适应服务区域需求、支撑引领产业尤其是制造产业创新发展的核心使命。

 一、产业创新发展亟需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的支撑引领

 波特竞争理论认为,产业的创新与升级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关键要素。随着全球制造业发展格局的重大变化,人类迎来了信息物理融合系统为基础,以生产数字化、网络化、机器自组织为标志的工业4.0”时代。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同时又处于增长速度进入换挡期、结构调整面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特定阶段,产业发展面临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的严峻挑战。广东作为制造业大省,为应对发达国家先进生产力和发展中国家低要素成本的双重挤压,着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快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新体系,重点发展智能制造装备、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轨道交通、精细化工、精品钢材等先进制造业。东莞随着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融入珠三角一体化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积极承接深穗港创新资源外溢,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新的增长点不断出现。

 知识传播与生产是大学的基本任务。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的重要使命就是面向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理性重构大学知识生产与应用体系,尤其要瞄准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为产业转型升级输出创新人才和提供行业企业共性技术研究成果。因此,随着知识生产正从传统的按照某个特定学科的操作规则进行的问题处理围绕一项特定的应用而组织的问题处理的模式转型,理工科大学必须加强对产业人才需求和技术需求的敏感性,自觉服务于国际产业竞争的需要,紧扣产业创新发展需求,抢占经济科技和创新发展的制高点,发挥对区域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孵化器”“加速器”“服务站等功能。

二、加快建设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的路径选择

 作为广东省高水平理工科大学重点建设单位,学校重点聚焦和主动担当支撑引领制造业创新发展的责任使命,坚持需求导向、人才优先、项目引领、平台支撑、服务社会、追求卓越的基本思路,打破传统路径依赖,按照国家战略和区域布局,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加快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和专业改革建设,实现学校综合实力与创新服务能力双提升

 完善改革发展的顶层设计,强化支撑引领产业发展的前瞻性。学校紧紧围绕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发展关键任务,积极应对区域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重组的变革趋势,深刻把握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功能定位和目标内涵,明确以卓越的创新教育和实践造福社会的价值追求,着力成为推动广东省尤其是珠三角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学校优化办学资源,系统推进三大工程——智能制造领域新型优势学科专业群建设、面向需求的特色产业学院建设、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优先实施三项战略——市场导向的产学研深度合作、引育并重的创新人才团队建设、以我为主的国际化水平提升;着力增强三方面供给——创新应用技术供给、创新创业人才供给、创新发展服务供给;系统部署四方面改革——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科研体制机制改革、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内部治理体系改革,努力实现特色化、跨越式、可持续发展。

 凝练新型交叉学科领域方向,提升支撑引领产业发展的能力水平。学校按照国家战略和区域布局,改变传统的学科建设模式,突出产业需求导向,找准和围绕智能制造工程与技术这一主攻领域,在对原有的机械、计算机、电子、能源、光学等学科整合基础上进一步凝练方向,在生态环境、食品健康、机器人、航天航空等领域开辟空间,在人文社科协同改革发展方面探索路径。深入凝练面向机电行业智能制造的机械工程”“面向智能制造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面向绿色化工与新能源的化学工程与技术”“面向电子信息产业和智能制造的电子科学与技术”“面向智能光电制造的光学工程环境治理与绿色能源”“食品化工与生物化工等重点方向,启动实施11个重大科技创新与学科交叉融合平台建设,组织工业4.0行业应用解决方案”“面向3C行业的轻量级专用机器人及其控制系统”“超精密视觉检测”“金属材料增材制造装备”“高性能固体照明用荧光粉制备技术”“工业控制网络安全等一批产业核心技术攻关,开展多物理谱仪”“低空大载重飞艇”“非结构化环境下智能机器人应用技术”“地表水体水生态修复技术”“脑科学医疗仪器关键技术等科技产业前沿项目研究,带动学科交叉融合、高层次人才团队集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科技创新平台培育,大力提升学科专业与科技创新、产业升级需求的吻合度,增强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

 建设教育科研团队,集聚支撑引领产业发展的核心战略资源。学校瞄准智能制造领域前沿方向,引育高层次人才(团队)。坚持内稳外引引育结合的方法,建立高层次人才引进快速决策机制,设立高层次人才引进与服务中心提供一站式服务,按照学科产业矩阵分层分类设计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育计划、学科领军和骨干人才的校内外引育计划、产业精英人才与创新创业团队和校长特聘人才引育计划;建立人才特区科技创新研究院,进驻东莞松山湖大学创新城,紧紧围绕智能制造领域新型学科专业群和重大项目、重大平台建设,改革人才聚集机制,面向国内外多渠道多方式引进既具有国际前沿核心技术又具备产业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和团队,引导人才直接服务行业、企业,集聚支撑引领产业发展的核心战略资源;加强人才引育国际化,在加拿大温哥华设立东莞理工学院溢思得瑞海外创新中心,在美国达拉斯设置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站;夯实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出台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校内博士后合作导师遴选暂行办法,突出能力导向,强调对于产业技术升级的实际贡献,不断健全学校青年教学科研人才选聘和储备机制。

 推进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培养支撑引领产业发展的创新创业人才。学校秉持“OBE”理念,坚持学生中心和学习成果导向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创新大学内部组织机制,按照区域新兴产业布局,优化理工类学科专业结构,建设了粤台产业科技学院等一批特色鲜明的产业化学院,实施政府支持下的学校+大学创新城(新型研发机构)+国(境)外优质教育资源+园区、专业镇街+龙头企业的合作模式,紧紧把握科学技术工程的一体化趋势所带来的高等工程教育深刻变革,制定与产业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标准,构建特色化的课程体系,着力打造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创新需求环境和真实工程实践环境,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有力融合科技创新、技术服务和教育教学,推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培育新工科专业增长点,打造智能制造领域新型专业群,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育人体系,培养适应和引领现代产业发展的创新创业人才。

三、深化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的进一步思考

 伴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浪潮,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已经成为官产学三螺旋结构中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重要一极,其较丰富的知识储量和先进的技术设备以及较强的知识创新能力、其学术研究能力的开发,本身就孕育着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某些形态。大学如何在适应与服务、洞察与引领产业发展中,遵循大学自身规律和内在逻辑,在不变中保持特色发展的定力和创新发展的锐气,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反思。

 构建面向产业需求的政校价值共同体。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具有独特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不仅是贯彻落实国家创新发展战略的重要决策部署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高自有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增加工科院校知识输出和人才保障能力的现实需求。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与内在支撑而言,必须形成地方政府及其机构的行政链产业和组织化公司的生产链研究和学术制度组成的科技链耦合协同机制和价值共识。因此,在推进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过程中,要切实把准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需求,进一步明确大学战略目标和功能定位,发挥创新资源集聚的主体作用,利用政策优势和制度支持,寻求行政链生产链科技链的创新分工合作模式与利益交汇点,着力与产业企业、政府共同构筑区域创新系统的核心单元,通过政府、高校与市场多元价值整合和共同话语体系构建,推动知识生产、传播、应用等的范式变革,真正建构支撑引领产业发展的高等教育事业联合体。

 推进产业导向的管理体制机制创新。著名的钱德勒命题提出战略决定组织结构、组织结构及其制度设计必须跟随和匹配战略的思想。当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的战略目标和功能定位聚焦于支撑引领产业发展,必然倒逼大学组织内部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一是大学组织管理目标的改革。比如科研管理目标,高水平理工科大学服务支撑乃至引领产业发展的战略使命,使学校不再单纯追求SCI论文、ESI排名等,而更加重视以发明专利、服务企业技术创新的横向课题数量与经费占比、企业孵化与技术服务、科技成果转移等为考核指标的应用科技开发能力提升。二是管理机制的改革。学校要打造产业导向的新型优势学科专业群建设、特色产业学院建设、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等三大工程,必须大力推进学科专业布局及设置的决策机制、人才引育与人事管理体制、薪酬分配与绩效考核机制、科研评价机制、教学运行与管理机制的综合改革。需要进一步审视产业的新业态、新技术、新布局等给理工科大学目标定位、功能使命带来的挑战,切实树立理性思维、综合思维和复杂思维,寻求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突破,推进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

 培育支撑引领产业的大学组织文化。将支撑引领产业发展融入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目标,形成与产业协同发展、创新发展格局,除了外在的政策驱动、改革驱动,更需要大学组织文化的内在支持。大学与生俱来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重镇,承担着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功能。实际上,也恰恰是大学内核性的文化特质赋予了一所大学历史与生命,构筑起一所大学独有的个性特征和教育情怀。要深入推进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文化培育和建设决定了大学自我纠错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定力与能力。因此,大学要培育扎根本土的文化自觉。扎根本土就是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将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融入区域创新体系之中,找到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等不同主体的利益交汇点和问题关注点,提升高水平理工科大学所应该具有的适应、支撑、引领现代产业发展需求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律,促进形成协同创新、协调发展的文化格局。尤其要培育鼓励创新的文化内核。营造崇尚学术、理性批判、追求真理、自由包容、多元开放的创新氛围,鼓励校内所有遵循办学规律和教育规律、面向产业需求的知识创新、组织创新、机制创新和协同创新,努力形成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独有的质量文化、务实文化、服务文化、创新文化等文化特质,打造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文化标杆




总访问量:  

   Copyright © 2017高等教育研究所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东莞理工学院(松山湖校区)行政楼五楼     邮编:523808     电话:0769-22862005
 粤ICP备05008829号